這幾年,農產品領域有個有趣的現象,一邊是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的局面不斷出現,一邊是上千噸牛奶倒水溝、大蔥免費送、優質包菜來喂豬的現象屢見不鮮。部分農產品價格呈現“過山車式”起伏,讓農民非常擔心。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我們的農產品難賣出去究竟是為什么呢?
一、國內農產品滯銷的幾大原因
農產品自身的屬性
農產品的周期性一般比較固定。在收獲的季節會集中上市,瓜果蔬菜等不易貯存的農產品需要盡快賣出,然而因為流通緊張問題,大量的供應造成壓價,造成“賣難”。
農產品種植的盲目跟風
農產品種植盲目跟風的問題一直存在的問題,當某種農產品出現賺錢效應的時候,大家就會一哄而上種植這種產品,結果就是這種產品的嚴重供過于求;當某種產品虧損的時候,大家又都大量減少甚至停止該種農作物的種植,結果導致該種農產品供不應求,價格暴漲,供過于求則價格暴跌。就這樣,價格暴漲暴跌,陷入一個周期性循環。
信息不對稱
一些農民無法獲得精確的市場需求信息,而每年在種植品種時,又受當前價格的引導,形成了“小生產—大市場”的供需矛盾。
流通渠道不通暢
目前農產品銷售模式主要是“農戶—收購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流通環節增加,效率就低了,產品損失也很嚴重。
賭價
有些農民在沒有弄清形勢的情況下,盲目行事,是不可取的。在產品稀少的情況下,提提價,商販可以理解和接受。特別是在產品量大,且價格有所上揚的時候,有些農民常常會覺得這是好的現象,再等等,再等等還會漲,惜售,賭價!許多農民在此吃過個不少虧,上過不少當。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商販一次次上門收購,屢屢遭拒。商販之間是相互聯通的,在你需要他們的時候,都會借故躲著你。
缺乏品牌意識
在農村,能夠意識到品牌問題的農民朋友卻寥寥無幾。大多數的農產品生產者在長期的經營中形成“重數量、輕質量”的思想,缺乏市場意識,導致部分低質農產品生產過剩,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
二、農產品大規模滯銷,小農戶該如何應對?
低成本高品質
價格是市場競爭的法寶,同品質的農產品價格低的,競爭力就強。生產成本是價格的基礎,只有降低成本,才能使價格競爭的策略得以實施。要增強市場競爭力,必須實行”低成本低價格策略。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優質優價正成為新的消費動向。要實現農業高效,必須實現農產品優質,實行“優質優價”高產高效策略。
提前掌握信息
種植之前,農戶必須了解市場供求信息,學會錯位看市場,不要盲目跟風。除大宗糧食類農產品外,盡量選擇獨特、稀少、珍貴的品種,這樣才可以保障自家產品的競爭力。
充分利用網絡
(1)農產品+電商平臺+網紅直播
(2)農產品+互聯網+認養農業
(3)農產品+可視化
現在隨著互聯網的日新月異發展,可以說互聯網逐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還不打算利用互聯網資源,那么遲早也會與社會漸漸脫軌。互聯網不僅能幫助宣傳銷售還能獲取信息開拓市場。
規模效應
加入農村合作社,與廣大農友們抱團合作,設穩固的直通的農產品銷售渠道。既降低運營成本,又便于產品安全可溯。農戶們還可借助農業會展,推介自己的品牌、形象,與終端消費者直接溝通,了解本行業最新產品動態和行業發展趨勢,得到及時有效的信息反饋。
反季節化策略
由農產品生產的季節性與市場需求的均衡性的矛盾帶來的季節差價,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要開發和利用好這一商機,關鍵是要實行“反季節供給高差價賺取”策略。實行反季節供給,主要有三條途徑:首先是盡可能使產品提前上市;其次是通過科學手段,使農產品銷售期可以延長,讓生產旺季銷售變為淡季銷售;最后是開發適應不同季節生產的品種,實行多品種錯季生產上市。
特色性
因地制宜的選擇品種并根據當地自然條件耕種。這樣除了可以讓農戶朋友生產出來的產品具有當地特色,利于營銷之外,也降低了在耕種過程中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