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正是蒜薹上市的時候,去年的蒜薹價格很低,很多蒜農覺得今年種得人應該少了價格能上去,結果還是供大于求,加上收購商壓價,價格仍然不盡人意。有些地方雇傭人工采摘蒜薹4毛—5毛一斤 ,商販地頭收購價也是4毛—5毛一斤,為了不影響后期大蒜的長勢,有些種植戶直接放話:“只要自己來摘,蒜薹免費送!”
“豐產”不“豐收”,農產品滯銷的困境年年都有,有的養殖戶把雞蛋含淚倒懸崖,有的養殖戶把鴨苗直接扔進焚燒爐,還有一些奶農用鮮牛奶澆地,藕農拿蓮藕喂羊,這樣的故事層出不窮,這些年格外多!一邊是“農民賣難”,另一邊卻是“市民買貴” ,城市中的居民不斷的抱怨果蔬價格太貴,吃不起。問題的癥結在哪里?
其實,造成農產品滯銷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農產品季節性集中上市,市場供過于求;農產品產銷信息不對稱,造成跟風種植或養殖;果蔬品種單一,質量不高導致市場競爭力低;銷售渠道單一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農業生產高度專業化和規模化的發達國家,比如以大農場模式為主的歐美,農產品滯銷現象發生頻率較小。由此不難看出,出現滯銷的原因跟我國當前“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經營模式有一定的關系!
分散經營就容易出現農民在提升農產品品質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核心競爭力,價格容易受到行情波動的影響。再加上很多農民不懂得預測行情,盲目種植或者養殖,而銷售渠道又相對單一,農產品“滯銷、賣難、買貴”的怪循環就會不斷重演。
這個問題應該怎么解決?有人說可以采用種養結合,一份土地,兩份收益,最大限度的降低單一的種植業和單一的養殖業的風險,有人說可以等待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出現,有人說最好消滅中間商,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