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以鄉村振興戰略總攬三農工作全局,推進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這是在新時代對城鄉關系發展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是著眼于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實際和未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趨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下三農工作的行動綱領。
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應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我國發展的現狀而言,城鄉發展最不平衡,農村發展最不充分,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影響最大的是農民,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之變就決定著全局之變。鄉村是我國全面現代化的短板,鄉村現代化的水平就決定了整個中國的現代化水平,能不能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在農業農村。所以,習近平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用“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全新判斷來突出農業、農村、農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中心地位,把農業農村能不能實現現代化作為評判現代化的根本標準。十九大報告進一步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鄉村的發展擺到國家戰略的位置進行決策部署,以全面發展來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體現了應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破解城鎮中國時代難題的戰略選擇。在過去的工業化進程中,作為人口大國既要全力以赴解決自己吃飯的問題,又要進行快速的工業化,這是一個兩難的工農關系問題。中國用3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別人用兩百多年走完的道路,從一個三十多年前人均GDP全球倒數第2位(僅是印度人均GDP的2/3)、人均收入只有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國家人均收入三分之一的國家,成為制造業是美國8倍的全球最大世界工廠、全球最大的工業生產國和農產品生產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取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始終把三農作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從2004年開始連續下發了14個三農一號文件,不斷推出一系列惠農、強農、富農政策,不斷強化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在2006年全部取消了農業稅,宣告了兩千多年以來以農養政、以農補工的歷史正式終結,標志著中國的工業化已經完全不需要農業的積累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開始由農業中國進入工業反哺農業、財政補貼農民的工業中國新時期。中國成功地破解了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確保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這個時代難題,創造了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工業化奇跡。隨著中國現代化不斷推進,2016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7.4%,以城鎮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經形成,標志著我們由鄉村中國進入了城鎮中國的新時代。如何推進中國的全面現代化,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破解一個重大的新時代難題:城鎮化難以逆轉,如何在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的同時避免鄉村空心化并振興鄉村。十九大報告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從根本上改變了鄉村從屬于城市的現實,必然要求在城鎮化進程中決不能忽視鄉村的中心地位和城鄉關系的平等地位,必須始終將鄉村振興作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準確把握中國現代化的戰略方向。
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效突破口。“鄉村振興戰略”的“鄉村”,是一個空間概念還是一個行政概念?實質上,鄉村是城鎮化進程中進入城鎮中國時代的城鄉融合概念。世界上發達的現代化國家已經沒有農村的概念了,鄉村就包括了農業農村農民。戰略思路、戰略目標確定之后,戰略實施的切入點、突破口便是決定因素。在中國全面現代化的推進中,農業農村現代化到底在哪一個層面推進?鄉村不僅在城鎮化進程的城鄉關系中處于核心地位,而且人類回歸大自然、回歸鄉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如美國和歐洲發達國家,著名的大企業都在小鎮,著名的高校都在小鎮,日本的IT行業等很多新興產業都往鄉村轉移,普遍出現了回歸鄉村運動。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互聯網極大地改變了城鄉的空間距離,為新興產業在鄉村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使鄉村的功能進入了多元發展的歷史階段,成為未來現代化極為寶貴的發展空間。鄉村不再只是提供農產品的生產基地,其中的生態、文化、社會的價值優勢對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發揮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因此,十九大報告把全部的三農工作放到鄉村振興戰略中來部署,以鄉村為切入點,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無疑是一個全新的發展理念。不僅使戰略指向更明確,落腳點、著力點和突破口更具體,而且重點更突出,明確了鄉村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統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