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今日農業》雜志5月7日文章,原題:我們可以從中國人身上學到什么中國農業要在越來越小的空間內養活大量人口。在中德農業合作項目中擔任顧問的德國農業專家帕特里克·帕齊納介紹了在中國看到的情況。
我第一次赴華時,印象深刻的是中國農業是如此多樣化和小規模。可以看到一小塊菜地,旁邊是果園,然后是稻田。在中國東部,強烈對比令我著迷:這里有非常現代化的農場,擁有大型機械;也有許多手工種植水稻或油菜籽的小農場,背景是疾馳而過的高速列車。
中國農業的絕大部分由擁有1公頃以下耕地的小農場組成,也有擁有幾千公頃耕地的大型國營農場,規模處于兩者之間的不多,但結構性變化肯定正在發生。許多農民離開村莊并出租土地。越來越多私營企業主共同租用土地,從生產農產品中賺錢。在許多地區,地方政府還成立農業中心(進行指導)。
中國農民面臨哪些問題?有時病蟲害問題很大;大片地區多年來一遍又一遍種植相同作物;很多創辦農業企業的企業家缺少農業背景。且與德國很不同,在中國有很多人學習農業專業,但只有極少數人最終從事專業。
那我們能從中國農民身上學到什么?我覺得中國的電子商務令人興奮。許多中國農民,包括小農,都成功地通過互聯網營銷自己的產品。而且,這里的物流服務費用非常低且速度非常快,有時甚至在當天就能把產品送到客戶手中。物流服務提供商甚至還負責包裝。在中國,數字平臺都是聯動的。農民們在社交平臺上通過短視頻宣傳產品。有人碰巧看到視頻,想著“哦,真好吃”,于是點擊,就可直接從農民那里訂購產品。(作者卡特琳·克倫,青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