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對于“三農”的重要性,人們大多耳熟能詳。但是,農村科技人才缺乏,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并且,這一問題,不僅僅存在邊疆地區,沿海發達地區也是如此。
沒有人才做支撐的農村就像一個空殼雞蛋,一摔就碎,也不能起到什么實際的作用。由于工作的原因,梅子經常接觸到農場主和一些基層農村管理者,人才缺失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為此他們叫苦連連,而發展迅猛的城市依舊不斷地吸納人才,解決這一問題刻不容緩,但是出路又在哪里?
一位縣委書記說:“農經、農技、農機、茶葉、畜牧”五大員普遍缺人手。由于農技人才缺乏,許多農業科研無法正常進行。想招幾個學農的大學生,可報名人數一直未到5:1的招考比例,只能作罷。
一位搞車厘子種植的農場主說,由于“北種南繁”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投下去的幾百萬元眼看著打了水漂。
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化不足,人均不到1畝地。對于農業這種弱質產業來說,少了規模,便少了競爭優勢。
目前,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農產品的價格大多比國際市場高。要想改變這種現象,最現實的手段是靠科技助推。
舉個例子來說,以色列水土資源都很緊缺,但全國每年竟出口10億多枝花卉,人均185枝。以色列的花農懂得,要在花卉行業與具有悠久栽培歷史的荷蘭競爭,必須掌握花卉生產的先進知識和技術。因此,以色列現有的3000多名花農全都是農業專科學院畢業或經過專業知識培訓的。
無數事實證明:“村里有個‘科技明白人,等于有個活財神。”我們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浙江淳安楓樹嶺鎮的下姜村土地資源匱乏,多少年來,村民一直走不出貧困的循環。2003年4月的一天,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村里調研后開出了一個良方:必須用現代發展理念指導農業,抓住當前科技進步的機遇,著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他給村里派出了一名科技特派員。在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下姜村因地制宜種植了中藥材黃梔子。僅此一項,農民戶均收入4000多元。
農業科技人才的育人、用人機制大有改進空間,這些年東西部的發展差距在縮小,但西部人才缺乏現象尚未根本改觀:
一方面,西部人才大量流失——孔雀東南飛一直沒有切實扭轉。
另一方面,有不少大學畢業生寧可漂在都市、放棄專業,也不愿到基層、到邊疆去。一位西部地區的領導坦承:西部大開發以來,要政策國家給政策,要資金國家給資金,可一些事情干不起來,說到底,是缺人才。
現在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大學里的熱門專業人滿為患,涉農專業卻在不斷萎縮。浙江一所農業院校的教授透露,1998年以前,該校農學系有4個班,現在只剩下1個班,且年年還得為生源發愁。
眼下,全國許多大城市都在搶人才,推出的落戶條件一個比一個優越。重視人才,無疑是一個好現象。但是,媒體的報道反映出,這些搶,都集中在中心大城市,似乎與真正缺乏人才、急需人才的農村無關。
這就讓人不能不產生一種擔憂:人才麇集在大都市,都能找到施展才干的天地嗎?如果大城市人才大量積壓,而農村和邊疆地區人才大量缺乏,這是多么大的浪費!改變這一現狀,還需國家完善引導人才流動的頂層設計,相關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創新用人機制,增強基層人才的獲得感和成就感。
你覺得人才不愿下鄉的主要原因什么?歡迎在土淘頭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