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進城銷售農產品,本是農產品流通的一種正常狀態,但說來容易做來難,農民要順利完成進城銷售,困難重重。
農產品進城銷售面對的第一道坎是“進城運輸坎”。
直到今天不少城市仍出臺規定:所有運送瓜果蔬菜進入或經過市區的車輛必須為機動貨車,拖拉機、三輪車及低速載貨汽車都不允許在城市市區通行,否則就要罰款或者扣車。
然而現實當中,很多種瓜果種菜的農民,根本無力購買這樣的機動貨車。雖然這些年來種養大戶和農民經紀人多了起來,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散戶或貧困農民由于經濟條件限制,只能用拖拉機或三輪車運輸瓜菜。
就算邁過第一道坎,又來第二道:“限時限地坎”。
“限時坎”指的是一些城市對農產品,特別是新鮮瓜果銷售根據傳統上市季節,限制進城銷售時間;“限地坎”指的是同一城市不同城區實施不準“跨區銷售”規定。
去年,湖南郴州2000多畝葡萄遭遇銷售困局,以過了傳統銷售旺季和正在創建文明城市為由,將農戶進城自產自銷臨時銷售點設定在6月中旬-8月底,其他時間不能進城擺攤設點售賣果蔬;并因當地市場屬地管理,導致郴州城市兩區的農戶不能跨區銷售。
這樣“限時限地”的規定既無視現代農業錯時產銷的實際,又擠壓了農戶進城拓寬市場的空間。
好不容易搞定前兩個關卡,還可能遭遇第三道即“搭車銷售坎”。
近幾年,雖然一些城市管理人員不敢明目張膽索錢索物,但暗地里變相收費的行為依然存在,如河南某縣城管隊員以收取500元押金為名,將帳篷和遮陽傘租給進城賣瓜農戶,聲稱只要帳篷和遮陽傘使用完了不壞就可以全額退款。
事實上,因為遮陽傘日曬雨淋、常被刮擦總會有損壞,農民所付押金基本無退還可能。
進城銷售可能會更糟
就算農民能夠順利進城自銷農產品,但依然很難解決滯銷難題,更有甚者,假設農民都進城自銷,反而會讓結局更加糟糕。
農民不懂市場運營機制,說白了不會做生意,不知道生意場上的“規矩”,就算你把產品拉去市場賣,不見得就比在園子里賣價高,尤其是不耐儲運的西瓜類。俗話說,三年學成莊稼漢,十年學不會買賣人!
農民進城自銷會引起商販的不滿,甚至會被商販集體排擠。你自銷產品,不會太在意市場的什么價格規律,賣價往往比商販更靈活,從某種程度上講,你搶了人家商販的飯碗,打亂了市場價格,甚至是擾亂市場秩序。
數量眾多的農民拉上不同的產品進城自銷,不僅僅會產生垃圾污染環境,更會造成一系列的安全隱患。
最重要的一點,會出現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一部分農民進城自銷產品,無形中擠壓了商販的利潤空間,他們去田間收購農產品時,會盡量降低收購價。
商販出價低,反過來又刺激農民進城自銷,如此循環,最終傷害的還是農民。
優化產銷渠道才是王道
據了解,目前不少農產品存在供大于求的問題。
馬鈴薯,目前種植面積已達8000多萬畝,從2017年起,價格一路走低,但依然擋不住擴種熱情;
柑橘的種植面積超3800萬畝,但依然連續多年擴種,造成市場飽和,嚴重供大于求;
2016年中國蘋果總面積3485.7萬畝,面積由北向西逐漸擴張,供大于求的局面也已形成,銷售進入買方市場,經營進入微利時代……
在農村,品牌意識薄弱,只是靠銷售原材料式的農產品,導致的結果只能是價格的競爭。
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物流規劃不合理,流通環節過多,導致迂回運輸、長距離運輸,流通費用過大,這也是導致蔬菜生產價格與銷售價格懸殊的重要原因。
農產品的品牌意識較為薄弱,因此要樹立品牌意識,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福建省詔安青梅種植面積和產量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種植面積達到了12.8萬畝,年產量10.5萬噸。
2017年,這些企業青梅的年加工量達到了15萬噸,加工量超過產量,詔安縣農民的青梅從此擺脫了“原材料”的命運,全部深加工出售。
希望這樣的例子不僅僅是個案。
化解農產品滯銷困局不能總依賴于媒體的呼吁、愛心的幫襯,而讓分散的農戶自己進城銷售顯然也不可取。
應該由政府主導迅速在市場和農民之間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平臺,引導農民科學種植,有效去除農民跟風種植的思想,同時搭建好批發市場、超市、企業等進村采購綠色通道。
土淘頭條小編真心希望類似“滯銷大爺”這樣的苦情牌在中華大地上能少打一點,愛心可貴,但光靠愛心解決不了根子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