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農產品品質,推動農業生產企業化、科技化,在這樣的思路下臺灣精致農業漸成體系,并跨入世界先進農業行列。在農業質量年,通過對臺灣現代農業發展歷程的分析,可以對我國大陸農業發展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我國臺灣農業秉承并體現了當地社會人文的現狀——精致、安全、貼心;我國臺灣的農業在世界上早已經進入了后現代化發展時代,其精致種植的水果、蔬菜和部分特色作物從育種、育苗、栽培、防控、加工等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今天,通過對臺灣現代農業發展歷程的淺析,為今后大陸農業的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臺灣農業、農村發展的三個基本特點
臺灣總面積35961平方公里,總人口2332萬人,人口密度為大陸的3.6倍。現有耕地面積80萬公頃,農戶77萬余戶,農戶人口30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3%。農業結構為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與林業四大部分。臺灣農業、農村發展有三個基本特點:
1.臺灣農業基本上進入零增長內涵發展時期
臺灣從二戰之后回歸祖國至今,農業大體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恢復階段(1945—1952年),快速發展階段(1953年—1968年),停滯階段(1969—1989年),轉型及內涵發展階段(1990年至今)。
1953年開始,臺灣當局實施“耕者有其田”農地改革和“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帶動農業”經濟戰略,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迅速擺脫了殖民農業影響,農業裝備水平提高,單一稻蔗結構得到改變,水果、畜牧、水產業等都發展起來。1990年,臺灣提出了“農業零增長”思維和農業綜合調整方案。
綜合調整方案包括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精致農業、有機農業,發展森林、海洋、觀光休閑農業,推進農業生產企業化、自動化和科技化,促進農業服務化,完善農業與農民保障,將部分不具備競爭力的農牧業轉移到海外及祖國大陸等等,從而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內涵發展和進一步現代化。
2.臺灣農業農村結構逐步進入服務化階段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進入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實施出口導向戰略,經濟發展從70-90年代都保持了高速增長,成為當時有名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臺灣經濟結構、就業結構和城鄉社會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轉變,整體上進入了服務化社會。
臺灣農村已進入了服務化社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業服務組織發達。農會、合作社、產銷班、代耕公司、科技組織等遍布臺灣鄉村,農工貿、產供銷各個環節都有專業服務組織提供專業服務,農業勞動服務程度高。二是農業產業鏈向服務業延伸。
臺灣農業已經田園化、園林化,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服務性農業非常發達。三是農家收入來自非農收入占主要部分。2000—2012年,農家收入為86—93萬元/年,非農家為113—117萬元/年,農家占非農家比重保持在76.1%—79.5%之間。農家來自農業的凈收入目前下降到22%左右,來自二、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的收入占78%左右。
3.臺灣農業農村實行了較完善的農業保險和社會保障
20世紀80年代以前,臺灣實施征購土地稅、大米換肥料、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轉移地主“資產”等以農支工政策,造成農業資源流出,農業發展相對萎縮,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突出。1990年代農業轉型發展以來,當局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推進農村公共建設,完善農業保險,增加農民福利,培養核心農民,“三農”問題得到很大改觀,也促使農業進入以內涵增長為主的集約發展時期。
實行了較完善的農業保險。1973年頒布《農業發展條例》,1976年實施《家畜保險辦法》,對乳牛、乳羊、肉豬、肉羊等大牲畜實行農業保險。2005年又通過修正案,對稻米、雜糧、牧草、果樹、花卉、菇類、蔬菜、特用作物的補助額,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50%。
農民社會保障較為完善。1990年代以來,先后制定頒布了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社會救助法、全民保險法、農民健康保險條例等10余部社會保障法。目前,臺灣約有八萬核心農民,這部分農民素質較高,大部分是專業戶,有較強示范性和帶動作用,是臺灣農業的中堅力量。
臺灣農業發展三個階段
1、農業培養工業
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實行第一次農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地區農業處于經濟發展配角,主要任務是增加糧食供給和為工業提供原料。農業政策:降低農業稅賦、設立多種農業發展基金、增加農業投資等。
2、工業支持農業
20世紀80年代,臺灣地區啟動二次農地改革,擴大土地規模經營。農業政策:為擴大農場規模的農戶提供貸款,實施委托、合作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削減水稻等缺少競爭力的傳統農產品發展園藝、熱帶水果等特色產品。
3、經濟轉型階段
1990年后,臺灣農業進入“三生農業”快速發展階段,特點是不斷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農業政策:“農業綜合調整方案”“農地釋出方案”“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企業化及農業生態自然化。
臺灣現代農業發展的幾個突出亮點
1.臺灣農業在農地私有基礎上基本實現了規模經營
臺灣農地是私有制的。1990年代以前,由兒子繼承田產;之后,女兒也可以平等繼承。這使家庭經營的土地規模越來越小。臺灣是如何解決土地規模小與現代農業大生產之間的矛盾呢?主要有三種途徑:
一是“小地主、大佃農”制度。就是鼓勵小地主把自己的土地租給佃農耕作,佃農給地主一定的租金。佃農相當于大陸的種植專業戶。目前臺灣有專業農戶19萬戶,平均每戶耕種土地1.1公頃,耕種多的農戶可種數公頃或更多。
二是休耕獎勵制度。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后,他們在農村的土地很多處于休耕狀態。臺灣當局鼓勵休耕農戶將土地租給佃農耕種,最初每公頃可獲得獎勵四萬元,現在降到二萬元。這也就是佃農向地主繳納的租金,由當局補貼。
三是代耕制度。代耕制是指將農田農事交給代耕公司耕作。代耕公司是臺灣農村一種專業從事農業生產的服務組織,可為農戶或土地所有者、經營者提供耕種、技術、管理、收獲等勞動服務,取得相應的服務收入。這就使農戶或農場經營者可以自備較少的人力和機械設備,租種或經營較大面積的土地或農場。中興大學農經所陳所長介紹說,租種專業戶的經營規模大多數都在20公頃以上,實行企業化、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生產經營,一些大戶年收入可超過100萬元。
2.臺灣農業科技和科技農業發展水平較高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臺灣科技研究開發投入占GDP達到3%,其中農業科技投入占總投入12.2%,2000年以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臺灣主要通過以下方法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一是培養高素質新型農民。目前,臺灣地區教育年齡人口,初中等教育粗入學率已達到100%,高等教育粗入學率大體保持在85%左右。
二是農業科技組織發達。臺灣有四種類型的農業科技組織:(1)省市縣鄉的農業科技研究推廣機構。如省農業實驗所、省高產實驗所、省家畜衛生實驗所等,專門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和產品開發。而縣鄉也都有農業推廣機構和良種站等。(2)大學農業院系和研發機構。如臺灣大學農學院以農業科技理論教學研究見長,中興大學農業暨資源學院、屏東科技大學以農業技術教育和研究開發見長。還有一批校辦農業科技研發機構、實驗機構、推廣中心等,中興大學、屏東科技大學還設有農業推廣教授。(3)各種農會、協會、合作社的科技服務機構。(4)各類農場、農業企業的技術研發機構。
三是產學研緊密聯合。臺灣農委會、科技、交通、文化、旅游等部門每年都設立了大量農業和涉農科技項目,農業科技推廣項目,由基層企業、農村社區、鄉鎮推廣機構、大學和科研機構申請。鼓勵科技機構、大學教師向農村社區和企業推廣科技成果,并可以獲得收益分成。申請產學研聯合項目、基層企業與農村社區推廣項目容易得到資助。
四是設施農業比較發達。臺灣設施農業(溫室)于1980年由臺大園藝系從荷蘭引進,目前總栽培面積超過1700公頃,主要生產果蔬、蘆筍、切花、蘭花、種苗及盆栽類品種,平均每公頃產值達到1000萬元新臺幣以上。
3.臺灣觀光休閑農業較為發達
臺灣休閑農業是以農耕文化為基礎,以自然探索、生態養生、休閑娛樂為目標,以體驗式消費為模式的一種產業形態。主題形式有:探索、休閑、樂活、慢食、美學、節慶等,如根據當地文化特色、產業特色舉辦的鄒魚節、石雕節、蔥蒜節、燈節、鳳梨節、草莓節、黑米節等。
臺灣經濟結構走向服務化時,觀光休閑農業蓬勃發展起來。全臺劃分有75個農業休閑區,平均每個600公頃左右。臺灣休閑農場90%由家庭經營,10%左右是農場經營,還有少數是公司經營的。調查數據表明,全臺有休閑農業企業1229家,每年有100億元的營業收入,2000萬游覽人數,吸納2萬人就業。
當局對休閑農業給予大力支持。如鼓勵農場農莊運用土地抵押、利用農信保基金等籌集經營資金;鼓勵農業學會、協會開展各種形式的推廣活動、教育培訓活動;建立政府、農會、協會與農場農莊的聯系橋梁等。2010年,臺灣制訂《農業再生條例》,10年投入300億元,用來推進農業再生發展。
4.臺灣農會和農業合作組織發育水平很高
農會組織、農會業務占據臺灣農業半壁江山。目前,臺灣農會下屬32個市、縣農會,269個鄉鎮農會,總共有正式會員104萬人,贊助會員91萬人,占全臺農業人口和農業就業人口一半以上。農會組織定義為經濟性、教育性、社會性功能的非營利社團法人組織。宗旨是“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知識技能,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生活,促進農業現代化”。
合作組織讓農民受益。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農業合作社、合作農場、農業產銷班蓬勃發展起來。它們以農戶獨立生產為基礎,由合作社進行農產品產銷運聯合,統一采購生產資料、推廣先進技術,統一加工、共同運輸、聯合銷售,實行貿工農、產供銷一體化合作,降低生產成本,聯合走向市場,取得單個農戶不能獲得的收益。
臺灣現代農業對大陸農業發展的啟示
中農四方農業規劃設計研究院認為,兩岸經濟發展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兩岸都需要在小規模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建設現代規模化農業;都需要解決工業化、城鎮化后農村人口和勞動力轉移的系列問題;加強對弱勢農業的扶持保護問題等。臺灣作為新興工業化地區,其做法與政策對我們有許多啟示借鑒作用。
1.臺灣農業的間接規模化經營有重要啟示和借鑒作用
所謂間接規模化是區別于一些國家通過圈地運動或土地兼并實行規模化來說的。臺灣通過大佃農租地耕種、休耕獎勵、合作農場、合作社的形式,用市場關系把農戶聯合起來,實現規模經營。
大陸農地雖不是私有,但長期仍然以家庭小規模經營為主,因此,必須通過間接方式發展規模經營。如大力發展專業戶,通過加快土地流轉,并考慮在合適的條件下,實行休耕獎勵等辦法,鼓勵土地向種植大戶集中。
大力發展專業公司、龍頭企業,運用市場與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戶,實現規模經營。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合作農場、家庭農場、股份制農業,通過經濟聯合實現規模經營。臺灣的實踐表明,運用間接規模化經營,農業產業化道路也是可以走通的。
2.臺灣對工業化、城鎮化轉移人口和“三農”的扶持政策有重要啟示借鑒作用
臺灣在20世紀90年代實行全民健康保險和社會保險以后,農村轉移人口很快在城市穩定下來,這使農村佃戶租地和休耕獎勵容易實行,為現代規模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而在農村,支工政策轉變為支農政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過程和必要條件。
如對農民實行主要由當局補貼的健康保險、社會保障政策,穩定了基本的核心農民隊伍,提高了農民福利;農業培訓推廣項目、基本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農業基本設施建設投入、農業保險、農業免稅和補貼政策等,使農業、農村獲得了較強的發展能力和競爭力,等等。對此,大陸的發展趨勢和政策導向與之有很大的相似性。
因此,必須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均衡化,對農民和轉移人口實行社會保障全覆蓋、可轉移,加快轉移人口和留守人口的雙穩定,發展和完善農業保險、免稅和補貼政策,極大地提升大陸農業的競爭力。
3.臺灣的農業科技推廣有重要啟示借鑒作用
臺灣農業科技推廣效果較好,主要得益于科技網絡健全、應用推廣項目政策導向清晰、激勵政策力度大、以及農民文化科技素質較高等因素。當前,大陸基層農業科技網絡不夠健全,科技人員少,科技機構和人員的推廣應用動力不足,許多科研成果應用性不好,轉化不夠。必須加大農業的科技投入,健全網絡機構,擴大農技隊伍,科技資源分配要向農業特別是應用推廣傾斜。可以仿照臺灣做法,設立農技推廣員、推廣教授等職位,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
4.臺灣農業的服務化、開放性對大陸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開放型農業有重要啟示借鑒作用
臺灣農業、農村的服務化主要是農業生產環節分工越來越細密和專業化,觀光休閑農業大發展起來,農民來自二、三產業兼業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也是大陸農業農村的發展趨勢。因此,必須鼓勵和大力發展農村各種專業戶,加快專業化分工;大力發展圍繞農業生產的服務業,鼓勵農戶發展兼業;特別是利用大陸生態資源優勢,發展觀光休閑農業。
臺灣由于地域狹窄,資源短缺,市場空間小,一大批臺灣農技人員、農業投資商看好大陸的資源、廣闊的市場,有非常高的熱情和意愿將資本和農業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帶到大陸來。這為我們發展現代農業、發展有機農業、精致農業、服務型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必須加大農業的對臺開放,可組織農業專題招商,加大交流合作,提升大陸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和開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