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趨勢,也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徑、新方法。“互聯網+農業”是一種生產方式、產業模式與經營手段的創新, 通過便利化、實時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對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農業產業鏈環節產生了深遠影響,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互聯網+
以“互聯網+農業”為驅動,有助于發展品牌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未來三年互聯網+農業的理念將深入人心,品牌農業將是農業企業未來努力的方向。
品牌農業
就目前而言,一方面,互聯網+的業態改革浪潮已經掀起,互聯網+集市=淘寶,互聯網+交通=快的滴滴,互聯網+銀行=支付寶,那么互聯網+農業+品牌等于什么?互聯網的便捷、快速、可追溯等種種特性,不僅可以作用于農產品營銷、流通環節,也可以應用于農業生產、裝備水平機械化,還可以運用到農業品牌的整合塑 造提升上來。
另一方面,區域協同發展駛入快車道,農業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加快形成新品牌戰略,高效生態特色農業、試驗示范園區建設都是有效的嘗試。
打造互聯網品牌農業,應做好品牌的“加法”。新業態品牌的打造,應當是更新換代,不是全部揚棄,是傳承利用,不是另立門戶,依托互聯網平臺,做大蛋糕,打造出品牌農業的升級版是當前階段的可行性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對原有農業品牌進行資源整合,以產地、保鮮時間、投放市場等框架進行分類梳理,打包營銷,提升品牌影響力,尤其注意的是,在農業土壤監測、水文大氣等資源條件進行調查的基礎上,開展環境近似度評價,為農業品牌的運營擴大提供參考。
打造互聯網品牌農業,應做好農業的“減法”。近年國家一系列新的土地政策和農業扶持政策的出臺,無疑釋放出了農業改革的利好信號。特色農業品牌的打造,應當是農業各個環節運轉的高效率,是農業傳統產銷主體的高素質,是農業信息服務的高智能,這里主要突出精簡。
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的深入推進,使原有農民轉型升級、集聚成團,為互聯網品牌農業的打造提供了初步的主體,同時,農業融資政策正吸引更多互聯網精英人士創辦農 業公司,正促使更多互聯網企業投資農業發展,正推動更多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向互聯網進軍,從而最終優化農業發展鏈條。
此外,“互聯網+農業”也有利于發展智慧農業、精細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
智慧農業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智能設備價格的大幅下降,特別是智能設備在農業上的應用,使傳統的農業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進入了以科技、信息等新技術為主要特點的智慧農業發展階段。利用云計算、數據挖掘等技術對農業信息數據進行多層次分析,并將分析指令與各種控制設備進行聯動完成農業生產、管理,不僅可以解決農 業勞動力日益緊缺的問題,而且可以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精準化、數字化、可控化。
精細農業
將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工程裝備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精細農業”,已成為發達國家面向21世紀的現代知識農業的重要生產方式。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 等指導農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管理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借助天氣、土壤、水資源、市場環境、市場需求等數據信息,在育種、栽培、施肥、灌溉等多個環節按照嚴 格的標準進行,既實現了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也促成了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有助于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投入產出率。
比如,基于傳感器形成系統的生態體系,將農田、畜牧養殖場、水產養殖基地等生產單位連接在一起,可對其間不同主體、用途的物質交換和能量循環關系進行系統、精密運算,實現生產管理環節的精準灌溉、施肥、施藥等。
高效農業
互聯網與農業的跨界融合,可以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的互聯網化,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滲透、融合發展,打造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六次產業”新業態;可以加速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開發、農業門類范圍拓展,實現對整個農業產業鏈的再造;可以使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農業從業者的服務更有針對性、農業生產經營的管理更加科學。
綠色農業
綠色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所在。“互聯網+農業”可以形成集保護生態、發展生產為一體的農業生產模式,有效解決 我國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痛點。運用互聯網思維和系統改造傳統農業生產,可以對農業發展進行專業化、科學化管理,實現要素資源優化配置、投入產出精準管 理、生產高效節能減排、產品綠色安全優質。
借助互聯網,還可以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過程監管體系,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綠色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