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激情网站_樱桃视频视频在线看免费观看_小婷的性放荡日记h交_大陆国产露脸对白视频

  • 全國 [切換]
  • 二維碼
    土淘網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頭條 » 專家觀點 » 正文

    面向2035年的中國農業現代化戰略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04-12 14:55:15    瀏覽次數:314    評論:0
    導讀

    作者簡介魏后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崔 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摘要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成就舉世矚目。經過60多年的持續推進,目前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已處于中期階段。按照近年來的平均推進速度,到2035年中國總體可以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但各地區、各領域的進程差

    作者簡介

    魏后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崔 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摘要

    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成就舉世矚目。經過60多年的持續推進,目前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已處于中期階段。按照近年來的平均推進速度,到2035年中國總體可以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但各地區、各領域的進程差別較大。加快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現代農業強國的標志大體可歸納為“四強一高”,即農業供給保障能力強、農業競爭力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和農業發展水平高。未來30年,中國最有可能在2040年前后跨入現代農業強國行列。面向中長期發展,要將農業現代化一般規律與中國農村改革經驗緊密結合,圍繞糧食安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綠色化轉型、科教興農等重點領域,實施分地區、分階段、分重點的梯次推進戰略,力爭用15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用2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

    關鍵詞

    農業現代化;農業強國;推進戰略

    聯系人:魏后凱 wei_houkai@263.ne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作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一。對此,系統總結中國農業現代化取得的成就,科學把握當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程度,從中國農業發展特征與國際農業發展經驗出發,提出中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以及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選擇,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決策意義。

    一、中國農業現代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就提出了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在改革開放之前,農業現代化一直被狹義理解為農業的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電氣化和良種化等。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農業現代化的理解開始突出科技化,強調把農業的生產和管理逐步建立在科學技術的基礎上。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農業現代化又被賦予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的內涵。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將農業現代化擴展到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任務。很明顯,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它是包括農業現代化在內的農村產業現代化、農村生態現代化、農村文化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和 農民生活現代化“五位一體”的有機整體(魏后凱,2019)。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持續推進,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競爭力顯著增強,農民收入水平和福祉大幅提升, 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強化,逐步走上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為促進世界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糧食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充分保障。新中國成立初的糧食總產量為1億多噸,到1966年達到2億噸,40多年后,中國糧食總產量從2億噸躍升至6億多噸。2012年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6億噸,2015年突破6.5億噸,隨后始終穩定在6.5億噸以上,1950~201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長2.56%。2005年以來中國谷物自給率均超過95%(魏后凱和杜志雄,2020),連續多年實現口糧完全自給,用不足世界1/10的耕地養活了約占全世界1/5的人口,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舉世矚目的貢獻。

    根據世界銀行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2017年中國谷物單產達6029千克/公頃,與高收入國家相當。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0千克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9),高于世界人均糧食占有量。此外,中國谷物、小麥、稻谷、花生、茶葉和肉類產量等多項指標均位列世界第一,谷物、小麥和玉米產量占世界的20%以上,花生產量占世界的30%以上,茶葉產量占世界的40%以上。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積極推進農業合作,2019年農產品貿易總額達到2300億美元(韓長賦,2020),多元開放的農業對外合作格局加快形成,不斷保障和優化國內農產品供應。

    二是農業生產經營的質量和效益穩步增強。中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保持了60多年的高速增長,按可比價格計算,1953~2019年中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4.5%,其中,1979~2019年為5.5%(魏后凱, 2020a),在世界范圍內農業經濟能夠長期保持如此高增速的國家并不多見。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農業實現了從單一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業發展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2019年,我國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3.3%,相較于1952年減少了32.6個百分點;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占比分別提高3.1個百分點、15.5個百分點和8.8個百分點,農林牧漁結構日益合理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初步建立,糧食主產區穩產增產能力增強,經濟作物進一步向優勢產區集中,農業生產區域布局日趨優化。

    隨著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也加快構建,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比例達到 35.9%(韓長賦,2020),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新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大量涌現。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增長迅猛,2018年我國農業領域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高達8.7萬家,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數量多達217萬個,家庭農場數量為60萬個,各類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人。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正成為引領農業現代化的主力(寧吉喆,2020),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高。中國勞均農 業增加值自2012年起超過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到2019年中國勞均農業增加值已是1995年的4倍之多(見圖1)。

    面向2035年的中國農業現代化戰略

    三是現代農業裝備條件大幅改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農業產業基礎薄弱,1952年中國農業機械總動力僅18.4萬千瓦,1978年為1.2億千瓦,當年全國農業綜合機械化率僅有19.7%(魏后凱,2020a)。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機械動力的歷史性轉變, 2019年中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0.3億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70.0%,其中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同時,我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條件持續提高。2018年我國耕地灌溉面積高達 10.2億畝,相較于1952年增長2.4倍,年均增長1.9%(寧吉喆,2020),2020年中國預計將累計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有力保障了國家農產品供給。

    農業科技進步為農業現代化注入了強大動力,部分研發領域已處于世界前沿。194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不到20.0%,改革開放初期也僅27.0%,而到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59.2%,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魏后凱,2020a),自主選育品種面積超過95%。水稻、白菜、番茄、黃瓜等作物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超級稻選育推廣、轉基因玉米和大豆新品種研發等都取得突破,設施農業、無土 栽培、觀光農業、精準農業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快速發展。特別是當前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信息化建設進展順利,農業農村大數據和基礎數據資源建設初見成效,農機裝備和作業數字化步伐加快,農村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農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正在深入推進。

    四是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持續增強,彰顯綠色發展理念。長期以來中國農業過度依賴化肥、農藥等化學品大量投入,這種傳統生產方式已難以為繼,推進化肥、農藥等減量增效,實現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成效明顯。2015年以來中國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實現負增長(見圖 2),2019年中國化肥施用量為5403.6萬噸,相較于2015年少施用619萬噸,降低了10.3%;農藥使用量為145.6萬噸,相較于2015年少使用32.7萬噸,降低了18.3%。同年中國三大主糧化肥利用率達到39.2%,農藥利用率達到39.8%,分別比2015年提高4個百分點和3.2個百分點。目前中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已經達到75%,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分別達到86%和80%。

    面向2035年的中國農業現代化戰略

    2019年中國耕地質量較2014年提高0.35個等級(農業農村部,2020),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 0.559。得益于化學投入品總量得到控制以及資源利用率的提升,中國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18年底,中國“三品一標”產品總數12.2萬個(寧吉喆,2020),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 格率穩定在97%以上(韓長賦,2020)。未來中國還將持續深入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戰略,提升農業生態系 統養護與修復水平。中國已整建制推進585個畜牧大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擴大到 3000萬畝。長江流域重點水域自2021年起將實施為期10年的禁捕,內陸七大重點流域和主要江河湖海休禁漁制度實現全覆蓋。

    二、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與展望

    農業現代化是變傳統農業為現代農業的動態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中國農業現代化取得了巨大成 就,農業生產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由于原有基礎較差,加上中國的大國小農特征,在新型工業化、 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新“四化”同步中,農業現代化至今仍然是明顯的短板。因此,全面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將是未來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核心任務之一。按照現有進程和推進速度,到2035年中國總體上可以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但分區域、分領域的進程差別較大,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一) 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總體進程

    總體上看,中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符合世界農業現代化一般規律,即隨著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減少,農業就業人員占就業人員比重逐漸降低,農村人口穩步向城鎮轉移,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從增加值比重來看,中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比由1952年的 50.5%下降至2019年的7.1%,預計2035年農業增加值占比將下降至5%以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課題組,2020a)。從圖3中可以看出,近年來中國農業增加值比重已經降至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之下,并在逐步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再從就業比重來看,從1952年到2019年,中國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比從83.5% 下降至25.1%,年均下降幅度超過1個百分點。未來農業勞動力向工業、服務業部門轉移的總體趨勢大體不變,農業勞動參與率將進一步減少。預計到2035年,中國農業勞動力占就業人員比重將下降至10%左右(中國 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課題組,2020a),考慮到中國兼業化農戶占大多數,參與農業勞動的實際勞動力比例可能更低。

    面向2035年的中國農業現代化戰略

    農業現代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課題組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階段性目標,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2050年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值,據此對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程度進行了綜合評價。結果表明,按2035年目標值測算,2018 年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程度為66.1%;按2050年目標值測算,實現程度為54.2%,均處于中期階段(見圖4)。如果按照2010~2018年平均增速推進,從總體上看,到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值是可 以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課題組,2020b)。當然,這只是就平均的綜合指數而言。

    面向2035年的中國農業現代化戰略

    然而,分區域和分領域來看,各方面的進程差別較大。分區域看,各地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程度大體 分為三個階梯。“十四五”期末到“十五五”初期,北京、天津、浙江、上海、江蘇等部分沿海發達地區和大城市 郊區有條件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些地區屬于第一梯隊。西藏、云南、甘肅、貴州等省份屬于第三 梯隊,這些地區到2035年如期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尚需進行不懈努力。其他地區介于中間水平,屬于第 二梯隊(見圖5)。分領域來看,農村產業現代化的實現程度最高,農民生活現代化和農村生態現代化實現程 度相對偏低。按照現有推進速度推測,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將呈現從“農業強”到“農民富”再到“農村 美”的階段性演進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課題組,2020c)。需要指出的是,在農業現代化領 域,目前最突出的短板是農業勞動生產率。按照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2018年中國勞均農業增加值雖略高 于世界平均水平,比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低22.2%,僅相當于高收入國家的12.1%。很明顯,中國農業勞動生產 率較低是與其農業就業比重較高、農民普遍兼業以及小規模分散經營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根據世界銀行, 2019年中國農業就業人員占就業總人數的比重為25.4%,同年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為21.6%,高收入國家僅為 3.1%。相比之下,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已越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門檻,預計在“十四五”期間有望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面向2035年的中國農業現代化戰略

    (二) 邁向農業強國的趨勢展望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至今仍不是現代化的農業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1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很明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 意見》已經明確提出“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這就為中國農業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發展階段,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既順應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趨勢, 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途徑。總體上看,目前中國已經具備建成農業強國的良好基礎,關鍵在于全面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在未來30年,中國最有可能在2040年前后跨入 現代農業強國行列,這將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目前學術界對農業強國的標準尚無統一定義。農業與國民經濟發展高度關聯,世界上已經實現農業現代 化的國家集中在少數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德國、荷蘭、丹麥、以色列、日本等,這些國家 勞均農業增加值大都在3萬美元以上,也常被認為是農業強國。通過國際比較發現,事實上農業強國的特征已經體現在農業現代化的許多關鍵指標中。概括地講,現代化的農業強國以“四強一高”即農業供給保障能力強、農業競爭力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和農業發展水平高為標志。

    一是農業供給保障能力強,這是走中國特色農業強國道路的基礎。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像中國一樣需要滿足14億人口的國內供給保障。就此而言,農業供給保障能力既是衡量中國能否成為現代農業強國的前提,也是體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按照當前中國 糧食6.5億噸以上的生產能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中長期完全可以保障14億多人的口糧問題,即使在2020~2050年期間人口增長1億的高增長預期下,也完全可以滿足人均400千克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因此就目前農業生產能力而言,中國已經具備農業強國的較好基礎和實力,關鍵是確保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應,并適應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二是農業競爭力強,這是農業強國的直接體現。就國際發展經驗看,雖然各國農業發展的資源稟賦不同, 但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對更高農業競爭力的追求是一致的。無論是北美資本集約型還是東亞勞動集約 型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農業競爭力最終都反映在增加值、單產水平、生產成本等關鍵指標所具備的比較優勢上。農業競爭力的強弱決定了農業發展水平的高低,是中國邁入農業強國需要突破的重點方面,涉及農業競 爭力的關鍵指標需要重點關注。特別是從勞均農業增加值來看,中國農業勞動力投入與產出結構嚴重失衡, 農業勞動生產率遠低于主要農業強國的水平。例如,與美國相比,中國農業就業人員是美國的90倍,農業增加值僅為美國的6倍左右,相當于每單位農業增加值中國較美國多投入14個單位的勞動力。從2000年到2018年, 中國與主要農業強國之間勞均農業增加值差距盡管在逐步縮小,但至今差距依然十分明顯(見表1)

    面向2035年的中國農業現代化戰略

    三是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強,農業強國的基礎動力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不斷創新。從各國農業現代化歷程看,每一次重大科技進步都能導致農業大變革,推動農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先后出現能源農業、生物農業、綠 色農業、智慧農業等多種形態。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升級,是實 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根本途徑。結合“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態勢,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的支撐能力還將穩步提升,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課題組(2020c),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時, 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將達70%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5%以上,這已經逐步接近發達國家 的整體水平1。對標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2030年中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 列的目標,如果生物技術、種質資源、農機裝備制造、信息化技術等領域的“卡脖子”技術能夠取得突破,預計到2035年中國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也將具備較強實力。

    四是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共同點,是在重視對農業投入、保障農業生產力的同時,始終沒有放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許多國家采取鼓勵綠色生產行為、調整農業生產方式、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等方式,都能有效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對于人多地少的東亞國家而言,在化學品投入中, 必須兼顧土壤、水等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這是建成農業強國的必要保障。近年來中國化肥、農藥使用量已經實現負增長,目前又在全國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試點,從近幾年的減量趨勢和治理力度來看,未來化肥、農藥使用量還將進一步減少,同時化肥、農藥利用率不斷提高。按照2017年來的化肥減量化趨勢,預計到 2035年中國有可能實現化肥施用量低于225千克/公頃的國際公認安全上限目標,從而為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關鍵支撐。

    五是農業發展水平高,這實質上是農業全面進步的體現,是農業供給保障能力強、農業競爭力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這“四強”的綜合維度,即“四強”決定了“一高”,而“一高”又代表了 “四強”。因此,這“四強一高”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是農業現代化水平整體提升的表征。

    綜上所述,“四強一高”中的農業供給保障能力強和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強這兩項具備較好的實現基礎,預計在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時均可以實現,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這項也有可預期的發展前景。就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農業現代化進程看,“四強一高”中增強農業競爭力是中國實現農業強國過程中難度最大、最具挑戰性的部分。

    討論農業強國的實現可能,就有必要對最能體現農業競爭力強弱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進行預測。結合白重恩和張瓊(2017)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2020)等研究結果,考慮到世界范圍內新冠 肺炎疫情持續背景下全球經濟的總體衰退態勢,保守估計2035年中國農業增加值在10萬億元左右,較2019年 提高40%以上2。同時結合上文對中國農業勞動力占就業人員比重的預計,可大體推斷到2035年農業勞動生產 率將接近8萬元/人,較2018年翻一番以上。考慮到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長期看漲趨勢,2035年前后農業勞動 生產率有可能接近1.5萬美元。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大部分發達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左右就已實現農業現代化,高收入國家整體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勞均農業增加值在1.5萬美元左右,如同期東亞國家,日本在2萬美元左右,韓國為1萬美元左右3。以特定歷史時期作為農業強國的參照,同時考慮匯率、價格指數變化的影響, 預計在2040年前后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最有可能超過1.5萬美元,達到農業強國的門檻。

    1 普遍認為發達國家科技對農業的貢獻在80%左右,農業機械化水平在90%以上。

    2 按2019年價格計算。

    3 按2010年不變價美元計算,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

    總之,農業強國的實現是分階段的。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時,中國預計可以實現農業供給保障能力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強這“兩強”;而到2040年前后,可實現農業競爭力強,屆時農業發展水平接近 部分發達國家,中國整體進入農業強國行列。該結論與上文農業農村現代化階段進程的研判相一致,證實了農業現代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在進程上是統一的。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對實現農業強國的判斷只是以大多數國家農業發展歷程作為參考而得出的,中國農業發展有自身特點,要遵循農業現代化演進的規律性,走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之路,不能一味進行指標攀 比或搞躍進式發展。同時,未來農業發展受到科技進步、全球貿易、政策變化、疫情災害等諸多因素影響,仍存 在諸多不確定性,因此中國邁入農業強國的具體年份有可能提前或錯后。但無論如何,農業強國都是2050年 中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表征,未來30年內中國進入農業強國的遠景不會改變。

    三、面向2035年的農業現代化戰略選擇

    面向2035年的中長期發展,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道路,要立足農情國情和歷史經驗,以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認識和引導農業農村改革,圍繞糧食安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綠色化轉型、科教興農等重點領域,將若干階段性戰略統一納入農業現代化推進戰略之中,通過分地區、分階段、分重點的梯次推進,做好政策續接和漸進改革。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后,力爭用15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用2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

    (一) 堅守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在糧食安全的戰略框架下進行,伴隨人口城鎮化和消費結構升級,糧食與農產品供給壓力逐年加大。要繼續貫徹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一是保障糧食有效供給。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工作,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推進科技進步為重點,注重優化品種結構,推廣科學合理的生產模式,著力提高農作物單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二是利用好國際市場。在口糧完全自給、谷物基本 自給前提下,以保持糧食供需結構平衡為主,利用好糧食配額和關稅與非關稅等貿易措施,合理調控糧食進 口。三是將減少糧食浪費納入制度建設,加大針對糧食收割、運輸、儲存、加工等環節的節糧減損技術研發投 入。堅決遏止餐桌上的浪費,形成全社會科學合理的糧食消費觀。

    (二) 全面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要以價值提升為導向,以利益共享為基礎,以市場主體為抓手,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 打造區域特色農業集群。一是推動農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重點是增強農產品加工業引領帶動能力,加快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的有機銜接。二是以提高競爭力為重點培育各類市場主體。要試點培育一批競爭力強、帶動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創新各類市場主體與農戶有效聯結的利益分配機制。三是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多元主體作用,完善社會化服務網絡,探索多樣化服務模式,推動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主體多元、形式多樣,便捷高效、全鏈受益的多元共享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格局(魏后凱,2020b)。四是優化農業產業布局。以主體功能區劃為依據,進一步引導特色農產品向優勢區集聚,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的集聚功能,加快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促進現代農業生產布局的調整優化。

    (三) 加快推進農業綠色化轉型

    尊重農業發展規律,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強化農業的生態服務等功能和承載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構建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發展格局。一是推動農業發展方式的綠色化轉型。將無公害作為食品安全的最低標準,以擴大綠色、有機農產品供給為重點優化農業生產體系,增加品牌、優質、健康的功能性農產品供給。二是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加強農業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提高水、土等資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增強農業多功能性和承載力。開展農業生產潛力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構建與資源承載力相匹配的綠 色農業、循環農業等農業產業體系。兼顧農業開發與環境保護,修復農業生態系統,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進一步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四) 深入實施科教興農戰略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三農”的實際問題和切實需要,面向世界與未來的科技前沿,全面推進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激發農業農村創新創業動力,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一是增強自主創 新能力。實施多元化的自主創新路徑,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集成創新和應用示范, 促進農業農村科技成果轉化。二是完善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優先部署重大基礎和前沿性技術研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資源,推動創新要素向生產經營主體集聚,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三是營造良好的農業 農村科技創新生態。強化知識產權制度對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的保障作用,完善科技創新、專利保護與標準制 定的互動機制。健全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的組織保障,構建各級協同、區域協作、多方參與的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生態。

    (五) 實施梯次推進的多元化戰略

    一是實行梯次推進。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的原則,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允許和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從省級層面看,可分三個梯次推進:上海、江蘇、浙江、北京、 天津等為第一梯次,山東、福建、廣東、湖南、湖北、遼寧、河北等為第二梯次,其他地區為第三梯次(魏后凱等, 2020),確保在2035年前全部如期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二是探索多元化發展模式。通過改革創新實施差異化發展政策。東部地區要向國際看齊,發揮先行、示范和標桿作用,引領全國農業現代化。中部地區以鞏固提升為主,處理好糧食生產與農民增收的關系,確保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始終高于全國。西部地區要突出特 色農業發展,盡快縮小地區差距,保證如期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既定目標。三是通過試點引領來優化 實施路徑。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試點建設,可以考慮選擇一些代表性地區,統籌中央和地方資源,對發展較好、運作較成熟的各類試點項目進行整合提升。探索示范區與國家級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共同推進 的實現路徑,發揮改革排頭兵和示范引領的先導作用。

    [1] 白重恩, 張瓊. 中國經濟增長潛力預測: 兼顧跨國生產率收斂與中國勞動力特征的供給側分析[J]. 經濟學報, 2017, 4(4):1-27.

    [2] 韓長賦. 鑄就新時代“三農”發展新輝煌[N]. 人民日報, 2020-10-20(009).

    [3] 農業農村部. 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R/OL]. (2020-05-12)[2020-11-20]
    .http://www.moa.gov.cn/xw/zwdt/202005/t20200512_6343750.htm

    [4] 寧吉喆. 輝煌70年: 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1949~2019)[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0.

    [5] 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 未來15年中國經濟增長潛力與“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及指標研究[J]. 中國工業經濟, 2020(4):5-22.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課題組. 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后小康時期鄉村振興研究[J]. 經濟研究參考, 2020(9):5-45.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國的糧食安全(2019年10月)[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8] 魏后凱(a).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N].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0-11-24(001).

    [9] 魏后凱(b). 推動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格局[N]. 人民日報, 2020-11-19(005).

    [10] 魏后凱, 杜志雄主編.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20.

    [11] 魏后凱, 郜亮亮, 崔凱, 張瑞娟, 檀學文“. 十四五”時期促進鄉村振興的思路與政策[J]. 農村經濟, 2020(8):1-11.

    [12] 魏后凱. 深刻把握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科學內涵[J]. 農村工作通訊, 2019(2):1

     
    (文/小編)
    打賞
    免責聲明
    本文為小編原創作品,作者: 小編。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tivimate.cn/news/show-6392.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help@91tutao.com。
    0相關評論
     

    (c)2016-2023 土淘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陜ICP備17003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