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歐美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從科學技術、生物技術和管理組織模式等方面,對傳統農業進行了全面改造,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基本上實現了農業現代化。我國目前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時期,傳統農業組織形式、流通體系和服務體系不斷升級,一些新興特色產業開始出現。
(1)新興特色產業
新興特色農業產業主要包括休閑農業、循環農業、高科技農業和有機農業等。此類產業最大的特點在于將傳統農業與其他行業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業態。如休閑農業是將農業與旅游業結合在一起,利用鄉村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游客前來觀賞、休閑、體驗、購物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即以農林牧漁等廣泛的農業資源為基礎開發的旅游產品。高科技農業則利用先進的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和發酵工程等高科技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產品的附加值。
新興特色農業企業大多數處于創新摸索階段,一般規模都較小,難以達到農業產業化龍頭的認定標準,無法獲得相應的扶持政策;同時,在銀行信貸、上市融資方面也存在較大難度。
(2)傳統組織形式升級
當今世界上農民組織形態主要有三類:
一是“大農場主”體系和公司制企業,如美國的孟山都公司、荷蘭的花卉公司等,這些跨國經營的公司大多起到龍頭作用;
二是半官方的產業局,如加拿大的小麥生產局,負責協調產銷關系和生產布局;
三是農民合作制組織,如日本的農協、我國臺灣的農會、美國農場主協會等。
我國傳統的“單干”模式顯然難以抗拒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和自然條件變化所帶來的風險,“公司+農戶”的組織形式也因為農戶組織程度不高造成交易成本巨大,同時“公司”對“農戶”缺乏硬性約束力所帶來的農產品質量問題也時刻威脅著企業和產業的發展。
為了改善原有組織模式的弊端,“龍頭企業打造完整產業鏈”、 “公司+基地(農業園區)+農戶”、“合作經濟組織+農戶”、“行業協會+農戶”等一些新的組織模式不斷涌現。這些新的組織模式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如在“公司+基地(農業園區)+農戶”的組織模式中,公司對基地或園區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控制,農戶進園區就必須服從公司管理,公司對原材料進行統一管理,監督實施將更容易,這種模式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之后將更多出現。
(3)傳統流通體系升級
建立健全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可以進一步在傳統農業中建立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可以進一步培育農產品競爭優勢。現代農業流通的主要形態包括以下幾種:
以大型批發市場、專業市場和大型物流企業為主導的農產品快速通道;
切合現代消費習慣的農產品超市、連鎖、配送等新興流通渠道;
以電子交易為核心的大宗農產品現、期貨交易市場,并與國外大型農產品期貨市場接軌,實現交易信息的國際化。
(4)傳統服務體系升級
傳統農業服務體系的升級不僅可以輔助農業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是農業部門轉變職能的重要著力點,其主要包括農村金融體系完善、農資連鎖經營、新型農業科技研發服務、農機跨區作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中介服務、農業保險等方面。在以上各方面均出現了一些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服務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