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與鄉村建設,是當前我國農村發展中的兩大熱點領域。那么,二者之間有什么關聯?
一、鄉建,須以產業為基
鄉建的內容十分豐富:村民、組織、田園、村落、房屋、道路、生產、生活、生態、物質、文化……,鄉建要惠“三農”、利民生,而其中產業的重建,便是鄉村經濟基礎的重建,在鄉建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鄉建,離不開人;人在鄉村,須解決生計與發展問題,這就需要產業提供支撐。
在不少鄉村,空心化現象已成為制約“三農”發展的現實困擾。鄉村空心化,成因固然復雜,就其經濟原因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地農村產業孱弱的事實,即因其弱勢,無法抵御更強大的外部經濟對當地人力資源的吸引,而帶來鄉村空心化的結果。
鄉村重建,若不能強化產業支撐,就難以扭轉鄉村空心化的趨勢。從而,也讓其他各方面的鄉建難以收到實效。鄉村空心化如不改變,未來即使還能“看山”“望水”,產業的凋敝、經濟的衰落和人口的外流,也會讓“鄉愁”變得終將無從依附。
因此,鄉建必須以重建強有力的產業支撐為基礎。
二、農村產業重建,電商不可或缺
在今天互聯網時代,農村的產業重建,電商不僅可以助上一臂之力,而且成為必須。電商以互聯網突破時空的特點,可為農村產業的發展,對接到更為廣闊的市場。農村電商做好了,產業重建就可以從市場需求、產品優化、資源整合、價值實現等方面,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電商作為產業重建的必須選項,一方面,來自市場競爭的壓力:人有我無的競爭劣勢,是難以對鄉建形成強大可靠的產業支撐力的。在農村電商全面引爆的今天,越是更多的農村產業開展電商,電商就越內化為農村產業的“標配”;另一方面,更來自客戶的要求:今天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90后,已經上升為消費群體中的主流客戶。“長江后浪推前浪”,顯然,沒有電商的農村產業是沒有未來的。
另外,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和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普及應用,將電商內置于農村產業重建的條件也越來越成熟。
三、電商,是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的必然趨勢
2013年,我曾發表論文《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的新模式――以沙集電子商務為例》指出,電子商務一旦真正滿足了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內在需求,它就可以在農村扎根、生長,而電商的發展壯大給農村經濟社會帶來的變化可概括為:改變了結構,賦能于“細胞”,轉變著“基因”。
中國農村上下幾千年,過去從未出現過“網商”,而他們現已是農村經濟社會“肌體”里的新“細胞”。電子商務是他們主動選擇的勞動方式和生活依靠,帶給他們不僅有交易半徑和交易規模的量變,更有對接市場時在訂單權和定價權上的質變,以及全新的交易自由。電商改變了農村的結構,電商賦能的規模和程度,正隨著農村網商群體的復制裂變、快速發展而與日俱增。電商讓越來越多的鄉親們,看到了網絡帶來的嶄新天地和發展機會,收獲到其祖輩從未有過的、由信息化帶來的新的發展觀、資源觀和價值觀,從而使他們擁有了農村發展的新“基因”。論文指出,“在中國‘三農’發展中,電子商務給人帶來發展理念和素質的改變,堪稱是農村經濟社會的‘轉基因工程’,這對中國農村經濟社會轉型所起到的作用將是長久而深刻的。”
文章發表后的這幾年,我們有幸看到農村電商的全面引爆。盡管農村電商的具體形式有了新發展、新變化,但電商對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的上述作用卻更加凸顯。帶有電子商務新“基因”的網商“細胞”復制裂變,正在不可逆地改變著中國鄉村的“肌體”。認清互聯網時代大勢下電商與鄉建的關系,我們就能理解,電商不是鄉建中可有可無的權宜之計,而是農村轉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趨勢,從而,順勢而為,就成了我們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