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農業為什么不發達?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我們要糾正一下大家對非洲看法出現的一些偏差。非洲并不是我們想象的干旱至極,非洲除了北方的撒哈拉沙漠外,以南的大部分地區絕對談不上干旱,大多數非洲人口集中在非洲南部這些地區。窮則思變,富則懈怠:世界農業最發達的往往是以色列,日本這種農業資源匱乏的國家。非洲農業自然資源異常豐富,沒有開發農業技術動力,往往其農業技術反而落后。
想要農業發達,必須要有足夠發達的工業。傳統農業產低的可憐,何來發達。
顯然,非洲沒有足夠支撐其農業的工業。
沒有工業就意味著沒有良種、沒有化肥、沒有水利、沒有農藥、沒有農機、沒有農具……這些東西都沒有,難道讓非洲人民刀耕火種嗎?所以根本發達不了。
那你要說了,這些東西雖然非洲不能自己造,但是可以買啊。當然可以買,之所以不買的原因是買不起,不夠本,不劃算。印度的情況比非洲好的多,化肥也沒有普及使用,因為大規模依靠進口化肥根本收不回成本。
說了半天還是要自己造。可他們造不出。
想要造得出也簡單,先停止內戰,再穩定政局,給人民起碼的教育使之能夠成為工業人口,然后發展工業,堅持三五十年應該大有成效。
不要說非洲人又懶又笨什么的,要說奸懶饞滑、頑愚不化,咱中國人是祖宗。二戰后韓國人被美國人評價為愚蠢懶惰沒有希望的民族,現在還不是先進的工業國家?生存環境決定人的性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按照張五常制度經濟學的說法(我不是贊同這種學說,只是這個是一種因素),是因為產權沒有保障。土地和私人財產沒有保障。沒有人認真開墾土地,儲存糧食。除了自己吃飽以外,其他多余的糧食,土地,財產,隨時會被人拿走。自己不夠了隨時可以去搶別人的。沒有私人產權保護,沒有人愿意為未來而勞動。
津巴布韋過去是糧食出口國。很多白人經營的大農場,可以出口很多糧食。一個晚上就可能被人拿走。白人或中國人不懂這些歷史,還傻呵呵地開墾土地。本地人因為長期習慣了隨時被人奪走,已經習慣性的不主動積累土地和糧食。歷史經驗證明,他們其實是對的。那些開墾土地,投資建設的人,確實很快就被搶光了。
另一個原因是病蟲害發達。沒有冬季,病蟲害一年四季繁殖量很大,不好控制。
這里分雨季和旱季,因為是熱帶所以不分四季,對于非洲人來說,雨季是一年,旱季又是一年,跟我們理解的365為一年不同。比如在非洲西海岸國家喀麥隆,環境好到什么程度呢?大部分的農作物對可以一次種植,終生受益。我們認識中的很多一年生農作物,在這里都會變成多年生植物。
因為環境好,一年四季的氣溫都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并且在沿海一線雨水也比較充沛,導致了很多農作物和植物都會無休止的生長。雨季類似于我們國家南方的連陰雨,旱季也沒有說把土地都干旱曬裂,就類似我們北方的秋天,少雨干冷一點,并沒有每次旱季都要把土地曬裂的情況。
非洲的饑荒并非是土地和環境惡劣造成的,而是非洲人還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如今很多可能有人會問了?既然非洲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條件適宜,是不是土地貧瘠造成的農業不發達呢?其實也并非是非洲土壤的問題,除了靠近撒哈拉和南非一帶的土地,其他地區的土壤都不錯,可以說是標準的肥沃土地,雖然沒有世界三大黑土地那么肥沃,但是絕對優于我們國家華北平原和四川盆地的土壤。
中國援建非洲時,一些中國人從國內帶了些黃瓜種子過去,種在基地的周圍。因為氣候適宜水分充沛,后來黃瓜長的跟冬瓜一樣,而且能一直收獲好幾年。。
正是由于非洲土地的肥沃,食物充沛,導致了非洲人長久以來的生活方式。當我們還在納悶非洲人為什么不種糧食,不儲存糧食的時候?非洲人也非常納悶,為什么我們要儲存糧食,去吃不新鮮的東西?樹林里不是到處都是能吃的東西嗎?
產生這種文化差異根源是我們同非洲人所處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在非洲,旱季有各種成熟的堅果吃,雨季就更別提了,能吃的水果和食物多到隨便吃都吃不完。而我們,要為過冬準備糧食,很多家庭至今還有入冬前儲存白菜、蘿卜的習慣。這些也不怪非洲人懶惰,這只是大自然給不同地區人類活動造成的差異。
非洲人不用勞動就可以吃飽,自然沒有了繼續勞動種植的動力和欲望了。直到近代人口大爆發,急劇增加的人口導致了旱季的食物短缺,非洲人才慢慢的理解為什么我們要去儲存糧食。
過去雨季,餓了就挪挪窩,總會有吃的,現在人口暴增后,到處都是人,大家就開始劃定地盤,保護食物了。這也是非洲一直不太安定的一個原因。
非洲的饑荒并非是土地和環境惡劣造成的,而是非洲人還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如今很多國家都在支援非洲,幫助他們掌握如何種植和利用身邊的資源。教會他們建設糧倉,把收獲的東西都儲存堆積好,留著慢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