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竹籬茅舍到雅居美廬,從流水孤村到游人如織,村民腰包鼓起來是最佳寫照,如今的江蘇各地鄉村已是煥然一新。近日,記者走訪蘇北蘇南多地鄉村,看新時代如何走好鄉村振興路。
走進東臺市三倉鎮蘭址村現代農業科技園的一座大棚,頂中央掛著一塊電子屏,上面顯示著實時的土溫、土濕等五項數值,兩旁等距吊蔓栽培著西瓜苗。
東臺諾亞農業董事長許鵬正與農戶查看瓜苗的生長情況,這些瓜苗都是從國外引進以及自主研發的新品種,通過試驗篩選,選出差異化的優質品種,再交給當地村民,“在推廣的過程中,我們也講究一個叫標準化種植,我們不斷把一些種植的技術引進來,每年給農民一些技術輔導,然后形成標準化的種植。”
在過去,擁擠的市場競爭下,種植戶們只往往低價轉賣或是寧愿讓西瓜爛在地里。許鵬介紹,農業一直是“聽天由命”的一行,連綿陰雨就可能讓農民多日辛苦付諸東流,而現在農民人均年收入31000元。隨著技術成熟推廣,收益將會水漲船高。
目前,三倉鎮蘭址村現代農業科技園與中農大、南農大等多個科研院校深度合作,搭檔知名企業,開啟了全國首個西瓜分選線,按糖度、成熟度等屬性分級。三倉鎮黨委書記楊廉俊說:“這樣可以提高西瓜的商品力、市場競爭力,通過細化分解線以后,最終增加收入。”
在揚州市廣陵區沙頭鎮沙頭村,也有一位43歲的草莓種植戶丁飛嘗到了技術創新的甜頭,腰包鼓得很,生活更是美滋滋。
科技與產業融合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作出產業鏈。揚州大學現代園藝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高紅勝介紹,創新栽培技術對提升種植效益而言至關重要,村里正在培育的架式草莓不僅提升了2到3倍的產量,市場價格也是普通草莓的2到3倍,最優質的能賣到200元一公斤。現代農業不再是過去黃土地上埋頭苦干,既要讓消費者吃得開心,也要讓農戶賺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