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在燒錢的路上越走越遠,距離掙錢的終點也越來越遠,難道做景區就注定要血本無歸嗎?因為不懂所以無畏,在大部分人眼中其實做景區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才會有源源不斷的資金進入這個領域,你看輕了景區,景區自然看輕你。進入了景區這個領域,大家無非都是為了賺錢,只可惜太多人走的步伐要不就是比游客慢,要不就是比游客快,錯了節拍也就錯了賺錢的機遇,景區人最大的悲哀不是進入了一個賺不到錢的領域而是進入了一個可以掙錢的領域卻走了一條找死的路。
地產旅游思維根深蒂固
(一)王者未必真榮耀
旅游地產的概念曾經也是風靡市場,雖然現在被文旅大潮所覆蓋,但只要你細心品悟,你會發現其實無論概念怎么變,都沒有跳出地產的那個圈圈,賣房掙錢的思維在投資者的心里是根深蒂固。旅游是一個創新產業,也是一個時效產業,只有跟得上步伐才能有活下去的資本與前提。在最新的文旅大潮中,能夠進行大手筆實體推進的,地產商大軍還是當之無愧的王者,只可惜未必能夠產生榮耀。
旅游,旅游為先,先靠旅游聚集人氣后完善配套,同步提升地價創造“新城”,這是一個完整的思維鏈條,但在實際運營中我們看到情況卻是截然相反,“新城”崛起,旅游未見或者是及其薄弱,沒有人氣的積累就開始急于賣房了,這不應該是旅游地產而應該是地產旅游。其實這個問題,好多的投資人也有考慮到,所以出現了一種浪潮式的現象,集中在一些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或者大型景區周邊快速拿地,原因很簡單,他們有自知之明,知道做景區不是自己的專長,但是這種模式也存在一定的捆綁風險和政策風險,捆綁風險源于自身的客源保障大部分寄托在成熟景區的發展,需要大景區的導流,如果原有景區發展不利,會直接給地產和配套帶來發展瓶頸甚至致命傷害。政策風險源于,這一類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或者是大型景區的腹地及周邊土地,早就被各類國字頭的政府部門給帶上了各類大檐帽,因為很多是多頭管理,所以相應的法規的條文限制也是多如牛毛,導致很多手續很難批復甚至根本無法批復。
(二)旅游地產不是地產旅游
因為地產是一個掙快錢的產業,所以很多地產商在進入旅游行業的同時也會帶進掙快錢的思維,各種冒進的行為也會隨之而出。標準化的管理體制、硬性的任務指標(不考慮實際環境)加上想當然的若干年的規劃目標,都在某種層面上宣告項目的終結,因為,這一切都缺少實戰運營經驗的支撐,單純的地方關系的處理,就會讓很多想法夭折。旅游項目的快速推進本身就是一種生命透支,景區是一款非標型產品,無法進行快速復制,即使復制成功,在現在這個交通高度發達的社會,也代表著項目無法長久存活,因為,存在即是競爭(復制性產品)。旅游地產是一個說辭,其實你是在地產旅游的軌道上前行,不是跑偏,是根本沒在一條路上。
花錢不痛快
(一)成本就是風險
花錢是一件非常痛快的事,但是想掙錢就不能把錢花的那么痛快,很多景區在建設期間,都會出現因急于求成的心態而加班趕工的現象,在這種心態的指導下,很多項目的可行性在沒有得到實際確定的情況下就會盲目上馬,再加上那多法規和政策的約束,很多項目在開工后就成為了雞肋,重復返工,無計劃施工,都在無形中給景區的建設增加成本,成本的增加本身就是景區風險的增加。
(二)掙錢需要思考
追求高大上,追求一次性施工打造高標準景區,這種思維也在充斥著整個旅游行業,但這又何嘗不是風險呢?一次性高標準打造,需要的不僅僅大額的資金,同時需要時間,但是社會需求的改變卻一直不會停止,產品上市(景區開業)又未必是一款好產品(需求可能變了)。我們花大價錢做的規劃、做的導覽標識、做的基礎設施,又是否能夠給我們帶來相匹配的收益呢?可能最后連成本都無法收回,就像民宿一樣,真正意義上的好民宿,未必是花大價錢打造出來的,景區亦是如此,花錢太痛快,未必會痛快。好的景區絕對不是單純的大資金能夠打造出來的。有錢不一定能打造出好景區(是否盈利),沒錢也就不一定不能做出好景區(是否盈利)。合理地控制投入成本,對于任何一個景區的長遠發展都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
景區掙錢其實是簡單也不簡單:簡單的是,只要把握好方向,帶好團隊,控制成本就可以;不簡單的是,找一個深入了解景區行業的大格局操盤者同時讓操盤者和投資人(股東)產生高度信任。社會在不斷的發展,“信任”卻在不經意間成了稀有品,而這卻對景區是否賺錢起到了一部分決定性作用。
景區掙錢秘技:找對人(信對人)、控制成本(包含財務成本)、創新思維、高效執行、統一愿景、群體不做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