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攤面積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購房者和開發商,相關的法規和標準缺乏明確規定,導致爭議不斷。為了減少爭議,全國人大代表莊艷在《檢察日報》上撰文建議制定詳細方案,明確公攤區域、公攤面積的最大比例、收費標準和測量方式等,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購房者的權益。
公攤面積的存在已經成為一個長期的問題,很多年來一直未能根本解決,購房變成了一場盲盒游戲,引發了廣泛的不滿和批評。近日,西安一起購房者購買的公寓中,超過37平方米是公攤面積的消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近年來,關于取消公攤面積的討論越來越多,一些地方也開始采取實質性的改革措施。例如,去年8月,內蒙古住建廳就將取消公攤面積列為立法項目建議上報住建部。上個月底,合肥市也明確表示,為避免公攤面積比例過大,將積極探索按套內面積計價的方式進行商品房銷售。
當前公攤面積問題最大的爭議點是缺乏明確的比例和測量標準,這導致了不同房屋之間公攤面積差異較大,直接影響了購房者的得房率和購房體驗。例如,在同一地段,兩套產權面積都是100平方米的房子,但一個公攤面積只有10平方米,而另一個卻達到了20平方米,這就使得兩者實際使用部分的價值相差了20萬元。購房者對此感到不公平是可以理解的。
需要注意的是,討論取消公攤面積時,多數人的表述方式是“取消”,但實際上指的是不再將公攤面積作為房屋銷售計價的標準。這意味著房屋的價格應該按套內面積來計算,確保購房者能夠清晰地了解到自己所購買的房屋的實際面積,實現明明白白的消費。
重慶市在房屋銷售中已經采用了兩種計價方式,即套內面積計價和建筑面積計價,并明確告知購房者。然而,這兩種計價方式并不會影響房屋的總價,甚至按套內計價看起來價格更高。但好處在于計價標準更加明確。
然而,即使按套內面積計價,公攤面積仍然不透明,仍然會影響購房者的權益。因為房屋的產權面積包括了公攤面積,購房者后期需要繳納契稅、物業費、取暖費等費用,也都是按照產權面積計算的。
因此,要討論取消公攤面積,必須明白一個事實,真正的學習對象并不僅限于重慶。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購房者的權益,我們不能僅停留在改變房屋計價方式的表面上,而應該從根本上規范公攤面積的計算標準、測量方式等,以防止開發商進行不透明的操作。
有人可能會問,能否一步到位,直接將產權面積等同于套內面積,不再考慮公攤面積的概念?
從理論上講,這是可行的。但是,要實現這一點,需要考慮到現實中的許多問題。除了法律程序和開發商可能弱化對公共空間的打造外,還需要重新測量大量存量房屋并更新不動產證,這顯然是一項龐大的任務。同時,在當前房地產市場下行的背景下,還需要考慮對二手房銷售和業主權益的影響,還涉及公共區域產權的變更問題。
因此,像全國人大代表莊艷所建議的那樣,目前最現實的辦法或許是在推廣按套內面積計價的同時,推動公攤面積的透明化。這樣可以在改變房屋計價方式的同時,確保購房者能夠清晰了解到公攤面積的情況。只有在房屋銷售中計價方式明確,公攤面積透明化的情況下,購房者的權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