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實現進度和質量成色。當前,農業現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體現,農業農村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新征程上,要多視角理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明確其多元化目標,建立內外結合的長效驅動機制。
多視角理解農業農村現代化內涵
農業農村現代化并非農業現代化的簡單延伸,也不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簡單相加。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鄉村振興、農業強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是分別從現代化、全面振興和強國建設角度提出的綜合概念,可以看成是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的一體三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
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豐富內涵。從構成要素看,農業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高度關注鄉村治理和公共服務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全面提升的現代化,既要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也要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農村產業現代化、農村生態現代化、農村文化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和農民生活現代化的有機整體,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毕⑾⑾嚓P。此外,農業農村現代化也可看成是城鄉融合背景下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現代化相互交融的整體。
明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多元目標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豐富內涵決定了其多元化目標,在新發展階段,大致可以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概括為糧食穩、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城鄉融。
從糧食穩看,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首要任務。從農業強看,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推動農業產業全鏈條升級,加快實現農業由大到強的轉變,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任務。從農村美看,我國村莊數量眾多、類型多樣,突出鄉村特點、體現文化內涵、注重歷史文脈的傳承創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從農民富看,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持續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公共服務普惠均等可及、穩步提升農民生活水平、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從城鄉融看,城市與鄉村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榮的有機整體,城鄉融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和城鄉關系演變的高級階段,城鄉融合發展程度是衡量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準。
建立內外結合的長效驅動機制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各種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一項涉及多目標、多任務、多領域的系統工程。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是一個長期的艱巨任務。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調動整合各方力量資源,建立內外結合、多元互動的長效驅動機制。
首先,要發揮外力的推動作用。由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地位,加上農業的弱質性和農村經濟的脆弱性,各國普遍對農業農村發展實行支持政策。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業農村發展支持政策體系。在此基礎上,堅持以城帶鄉、城鄉互補,充分發揮城市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城市資本、技術和人才下鄉,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鎮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促進城鄉深度融合發展。
其次,要培育和增強內生動力??萍紕撔潞腕w制改革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目前,我國科技創新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科技資源和人才高度集中在大中城市,農村科技基礎薄弱,農民科技文化素養有待提高,農村改革存在諸多障礙和薄弱環節,由此導致農業農村內生發展能力不足。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全面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全力激發農村內生活力、增強內生動力、提高內生發展能力,使農業農村發展更有韌性、更可持續。
第三,要發揮合力效應。應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明確中央與各級地方政府之間的責任劃分,通過優化公共資源配置以及基礎設施和產業布局,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作用,推動形成強大合力。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既要避免政府大包大攬,防止出現“政府干、農民看”現象,又要整治政府不作為,謹防出現“上頭熱、下頭冷”的局面。
作者:魏后凱(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
來源: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