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關鍵農時,專業服務隊就會來打理,不用擔心誤農事,也省了很多成本。”初夏,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種糧大戶施榮清察看田間時說。施榮清所說的服務隊是南潯潯稻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建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隊。3年前,服務隊探索稻蝦綜合種養,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為農戶提供從種苗培育、農資供應到產品回收、加工銷售全程服務。目前,已輻射帶動面積1.5萬畝,示范帶動周邊農戶畝均增收約3000元。
無獨有偶。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楊岐鄉積極搭建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壯大,以“服務平臺+支部+合作社+農戶”四位一體聯動服務模式,讓農戶、村級組織、市場主體多方互利共贏。楊岐鄉黨委委員盧正江介紹,依托各類農業扶持資金,鄉里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34家,帶動小農戶5000余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機制。面對“誰來種地”“怎么種地”難題,農業社會化服務特別是農業生產托管應運而生,為農戶提供從種到管、從技術服務到農資供應等“保姆式”服務。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表示,農業生產托管就是將耕、種、防、收等作業環節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有效解決土地撂荒、粗放經營等問題。
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副司長張濤說,農業社會化服務蓬勃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托管快速發展,促進糧食生產作用不斷凸顯。當前,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95.5萬個,服務面積16.7億畝次,其中服務糧食作物面積10.6億畝次,占全國服務總面積的63.5%,服務小農戶7800多萬戶,約占全國農業經營戶總數的37.7%。內蒙古、黑龍江、河南作為糧食主產省區,糧食作物托管服務面積占本省份托管服務總面積的比重分別達81.4%、96.9%和83.3%。
很多市場主體看到商機,紛紛進入農業服務領域,一些大型農資農化企業、金融保險機構,積極探索社會化服務的不同模式。中化農業在全國建成531個MAP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平臺,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直接服務1912萬畝耕地,聯農帶農210萬戶;建行黑龍江省分行依托農業金融服務平臺,創新開發農業生產托管貸等產品,為農戶和服務組織解決融資難題;太平洋財險山西分公司探索形成“政府+服務主體+農戶+保險+擔保+銀行”的新型農村綜合金融服務模式,降低了農戶和服務主體開展托管的風險。
目前,各類服務組織呈現競相發展勢頭。農民合作社是社會化服務的主力軍,服務對象和服務小農戶數量最多。開展社會化服務的農民合作社達31.3萬個,服務營業收入705.1億元,服務對象數量近4000萬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提供“居間”服務為主,是聯系廣大小農戶與各類服務組織的橋梁紐帶。開展社會化服務的集體經濟組織6.4萬個,服務營業收入72.1億元。專業服務公司單體服務能力最強,服務營業收入最高。專業服務公司3.6萬個,服務營業收入513.5億元。服務專業戶數量占總數的近一半,重點為周邊小散農戶提供服務。服務專業戶45.9萬個,服務營業收入266.1億元。
自2019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分三批確定了74個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既有專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各類服務組織,也有地方政府或農業農村部門,還有金融保險機構。去年底,批復100個縣(市、區)和100個服務組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重點從試點縣和試點組織兩個層面探索9個方面的試點任務,樹立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行業標桿和縣域樣板。
記者了解到,各地按照資源共享、填平補齊的原則,把盤活存量設施、裝備、技術、人才及各類主體作為重點,探索建設多種類型的農業綜合服務平臺,圍繞農業全產業鏈,提供集農資供應、技術集成、農機作業、倉儲物流、農產品營銷等服務于一體的農業生產經營綜合解決方案,破解農業生產主體做不了、做不好的共性難題,實現更大范圍的服務資源整合、供需有效對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