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慧農業迎來重大政策調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
《意見》指出,我國人多地少,各地農業資源稟賦條件差異很大,很多丘陵山區地塊零散,不是短時間內能全面實行規模化經營,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實現集中連片規模經營。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小農戶家庭經營將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
因此《意見》進一步明確,實施科技服務小農戶行動,支持小農戶運用優良品種、先進技術、物質裝備等發展智慧農業、設施農業、循環農業等現代農業。
習慣了to G、to B的企業,必須要認真考慮來自C端的新機會和新需求了。
針對小農戶,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有更具體的闡釋。他指出,“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全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
我國現在的農戶有2.3億戶,戶均經營規模7.8畝,經營耕地10畝以下的農戶有2.1億戶,這是個小規模甚至超小規模的經營格局。戶均經營面積,除了黑龍江、吉林、內蒙、寧夏、新疆以外,其他省份戶均經營面積都在10畝以下。比如江蘇戶均只有3.8畝,廣東戶均2.6畝,浙江更少,戶均耕地面積只有1.3畝。
在西南部分丘陵山區,不但戶均經營規模小,而且地塊特別零散。比如四川,每戶地塊都在十塊以上,平均每塊地只有0.4-0.5畝。
韓俊說,有的地方老百姓形容“青蛙一跳過三丘”,“巴掌田”“雞窩田”“斗笠田”非常普遍。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的前進方向和必由之路是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但現階段,一家一戶小規模的家庭經營才是我國農業經營的基本面。
從智慧農業來看,現階段多數應用方向針對的都是成規模的大田,應用范圍以東北、內蒙、新疆、江蘇、河南等地方為主。
有報告預測,到2020年,智慧農業的潛在市場規模有望由2015年的137億美元增長至26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4.3%。
以植保無人機為例,據統計,2018年累積作業面積超2.5億畝次。假如不考慮重復作業,2.5億畝只占我國耕地面積的10%多。即使在作業條件比較理想的區域,如黑龍江、吉林、內蒙、新疆、河北、河南、江蘇等地,粗略計算,去年無人機植保的覆蓋率合計也才30%左右。有媒體統計,按照全國20.23億畝耕地計算,到2018年無人機植保的面積大約只占全部耕地的6%。
應該說到目前為止,植保無人機所覆蓋的是需求較明確、作業較容易的區域市場。若要更進一步提升產業覆蓋程度,則面臨幾個挑戰,包括地形、作物以及小農戶的經營方式等等。
地形、作物等因素或可以利用技術積累實現突破性進展,但是現有的產業思維,很難解決小農戶個體經營、地塊分散的需求。而恰恰在我國東部、南部經濟相對發達的區域,這種個體的需求又最為集中。
這里人煙稠密,人均耕地極少且多山地丘陵,而且與城市消費市場距離近、關系密切。這里的農戶,其需求同樣清晰、強烈,但是一直并不受產業重視。然而,從2.3億的農戶規模,以及國家引導小農戶加入智慧農業浪潮的趨勢看,面向C端可能會又為產業打開一個難以估量的市場空間。
在地理信息產業中,除了植保無人機,農機自動駕駛是另一個典型的智慧農業應用。近日,200臺預裝北斗農機自動駕駛系統的東方紅拖拉機在內蒙古通遼的科爾沁匯雙利農機合作社交付使用。
據了解,早在2008年中國一拖就開始研究和應用拖拉機自動駕駛和工況監測技術,目前已全面完成拖拉機無人駕駛系統的研發,并開始在新疆、黑龍江、湖北等區域推廣。
不過,我國農機自動化也是大農場思維,其適用性也基本限于大田比較集中的省份。
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有農業經營戶20743萬戶,其中規模經營農戶為398萬戶,僅占農業經營戶的1.9%。另據調查,截至2016年底,部分或全部流轉承包經營權的農戶,約占全部農戶的30%。沒有流轉土地經營權的農戶約1.6億戶,約占全部農戶的70%。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曉山指出,“這些自己經營自家承包地的農戶大部分勞動力老齡化,素質偏低。他們多是返鄉的第一代以及部分第二代農民工,他們進城打工后不能為城市所接納,在外出打工的最佳勞動年齡過后,只得返鄉。他們是中國從事農業生產的傳統經營主體,也就是傳統小農戶,他們很難再離開農業和農村。”
韓俊表示,在我國要改變超小規模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必須有足夠的歷史耐心。
同樣,智慧農業產業也必須正視這個歷史過程,以及C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