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業補貼,都是我們繞不過的話題。而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硬任務的決勝年,補貼的方向和力度,注定要與以往不同。
在今年的“農業生產發展等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中, 確認了繼續安排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動物防疫等補助經費、農業生產救災資金的發放。并且在補貼資金的使用上做了要求,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01、補貼傾向“綠色產業”
以產業興旺為重點, 主要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也就是說,今后的農業補貼制度會調整為以“綠色生態”為前提的產業補貼支持。比如,鄉村旅游產業、循環農業、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家庭農場或者合作社的規模經營等綠色農業。
鄉村特色產業和新型服務業也將獲得支持,還將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優化財政支農投入供給。為了提高資金使用,主要以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貸款貼息等方式,撬動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也就是說,以政策綠燈、補貼資金為引導,帶動更多的民營主體,參與到農業的建設中來。
02、專項資金,用在“刀刃”上
大專項整體切塊下達到省,并結合實際需求,細化分配中央財政補助資金。 大專項補助資金,重點解決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
而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農牧民補助獎勵、動物疫情強制撲殺補助等直接補貼,以及耕地輪作休耕試點、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約束性指標任務補助資金不得統籌使用。
可以將耕地輪作休耕、糧改飼等種植結構調整政策統籌實施,將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地膜回收利用等農業生態環境防治與資源循環利用,這樣的項目都會有相應的補貼份額。
還支持各地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范圍內整合統籌相關涉農資金,率先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讓具有成熟條件的地區,建立樣板,再普及到其他地區。
03、新型經營主體,需要做成績
2019年重點用于支持農民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等主體高質量發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農業信貸擔保費率補助及以獎代補。
在補貼資金監管上,將以惠農財政補貼“一卡通”的方式,對涉農資金使用管理各環節開展自查自糾,全面清理整頓涉農資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要有效解決補貼發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確保中央強農惠農政策不折不扣落實。
對享受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補助政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系統及時報送相關補貼發放情況。
總的來看,我們農業的發展已經走過了粗放管理的時代,搞綠色農業、適度規模農業、質量農業、服務農業、科技農業的,將是以后農業的補貼方向。
而在補貼能否全額發放到申請主體手中?國家也開始做系統的監管。合作社或者家庭農場,拿到補貼后,是否完成了規劃任務?也將受到監管。也就是說,以后,只有認真干事的人,才有補貼可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