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優質的產品
產品是品牌的基礎,好產品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國務院辦公廳曾印發《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其中一條就是“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提出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以及優質特色農產品。
農業農村部此次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品牌強農的意見》也明確提出,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關。品質是品牌的前提和基礎,是抵御市場風險的基石,要以工匠精神著力提升產品品質。
2、有自己的特色
在優質的基礎上,特色是品牌的好“賣點”。《關于加快推進品牌強農的意見》提出,突出區域農產品的差異化優勢,以特色塑造品牌的獨特性,以標準確保品牌的穩定性。可以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做有地理特色、文化特色的品牌。
3、傳承與創新結合
很多農產品是自古就有的,其中蘊含了中華農耕文化,延續品牌的歷史文脈可以成為一個好品牌的要素。同時,在現在的時代,創新必不可少。與現代元素充分結合,提升產品科技含量,都是打造農業品牌的必備,才能增加競爭力。比如,為品牌做適應市場需求的包裝,對產品進行升級等等。
4、有出色的營銷
好品牌離不開好營銷。《關于加快推進品牌強農的意見》提出,要以消費需求為導向,以優質優價為目標,推動傳統營銷和現代營銷相融合,創新品牌營銷方式,實施精準營銷服務。
讓品牌幫助農產品打入市場、為農產品增值、為經營者致富,同時為消費者提供健康的食品,已成為全社會的高度共識和供需雙方的強烈需求。根據農產品做品牌的特殊性,我們提出了做農產品品牌的七大法則。
5、用文化塑造提升品牌
5、用文化塑造提升品牌
農產品從田間地頭來到廚房餐桌,要想賣得多賣得貴賣得持久,就一定要借助文化的力量,使品牌增值。因此,挖掘、打造、提煉和傳播與食品相關的文化價值成為創建品牌的必需。與農產品相關的文化資源包括:消費者認知、消費習慣和飲食習俗。
6、內在品質差異化、外在化
面對高度均質類產品怎么辦?將內在品質差異化、外在化。一是從種養方式和品種改良入手,在產品上制造不同。二是挖掘提煉產品和品牌差異化價值并加以彰顯傳播。
7、外在形象品質化、差異化
外在形象品質化、差異化,這就是品牌和產品形象的塑造。主要有以下手段:一是創意建立品牌識別符號;二是選準品牌代言人,做正確的廣告;三是好包裝彰顯價值和差異;四是利用新型產業模式創造差異,利用終端設計塑造形象。
8、創建領先或者獨特的標準,引領行業
在品類或行業中,創建領先或獨特的品類或行業標準,引領行業,甚至引導國家標準的形成,取得先手,讓競爭對手淪為跟進者、模仿者,或者為消費者樹立一個評判產品的“主觀”標準,這是在農產品搶市場、做老大、做品牌的有效法則。
9、雜交創新
雜交創新就是指大膽借鑒、疊加、互補和融合其他行業的優秀思想、技術、模式和方法,從而催生出全新的產業、品類(產品)或者營銷思路,獲得競爭優勢,實現突破。比如哈根達斯入鄉隨俗,創造出“月餅冰激凌”。
10、深加工,讓產品徹底與眾不同
農產品市場是個天生高度同質化市場,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改變產品原始形態,大幅度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使原來相同的產品變得徹底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