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鄉村?—論鄉村振興;這是激蕩在廣袤鄉土大地上最為動人的夢想,這是回旋在億萬農民心中最為深切的期盼。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擘畫了中國鄉村發展的美好未來,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年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制定了鄉村振興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明確提出,“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時代的列車滾滾向前,又一次將“要建設什么樣的鄉村?”這一歷史性課題擺在我們面前。回望歷史,我們既有先賢“大同社會”的哲學構思,又有文人“桃花源”的詩意暢想,也不乏封建士紳、近現代知識分子的鄉村建設實踐,然而由于時代的局限和歷史條件的制約,這些探求只能停留在烏托邦式的空想和局部的簡單實踐中;放眼國際,歐美的大農場、日韓的民俗村、拉美的種植園,鄉村建設各有亮點,但由于國情農情不同,我們想學學不了,想搬搬不來。縱覽古今,揆諸國際,新時代中國的鄉村振興,沒有完整的模式可鑒,沒有現成的路徑可走。
夢想無疆,鑿路而行。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必須要闖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中國共產黨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在對世情國情農情深刻審視的基礎上,為鄉村振興戰略制定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總要求,又更加具體地謀劃了“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質量興農之路、鄉村綠色發展之路、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村善治之路、中國特色減貧之路”七條道路。這七條道路不僅指向中國鄉村高質量發展的輝煌前景,也必將為全球解決農村發展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鄉村振興要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根基,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業是鄉村的本業,是國家最基礎、最剛需的產業。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還是這樣。無論時代怎樣發展,無論鄉村怎樣演變,無論城鎮化水平怎樣提升,農業始終是億萬斯民一飲一啄的食物之源,始終是全社會生態供給的主要來源,始終是數億人繁衍生息的謀生之業,也始終是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基因寶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怎樣才算有奔頭?農業現代化水平要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健全,適度規模經營廣泛推行,經營農業的成本大大降低;農業產業鏈條要不斷延長。產供銷實現一體化,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增值空間大大提升;農業的功能和價值要得到拓展和掘深。望得見星空,聞得見草香,聽得見鳥鳴。越來越多的人在農業勞作中感受創造的價值,在農耕文化傳承中獲得情感熏陶,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中找到心靈歸屬。
鄉村振興要以農民的全面發展為宗旨,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長期以來,“農民”二字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稱謂,還是一種身份象征,農民作為社會最龐大的群體,但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的機會卻較少。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要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怎樣才令人羨慕?農民的收入要高,不僅工作選擇多,且體面有尊嚴,不僅經濟來源渠道廣,且增長幅度大;農民的生活要好,能享受和城市一樣的生活設施和社會福利,忙時鄉間勞作,閑時進城逛逛,生活豐富多彩;農民的機會要多,既能扎根鄉村,也能融入城市,全面發展的束縛被打破,向上流動的機會大大增加;農民的心情要美,一年四季不再候鳥般往返城鄉,一家老小都能團圓喜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在田園牧歌中實現“詩意地棲居”。收入高是基礎,生活好成標配,詩意棲居作追求,鄉村全面振興后,做農民將是一件幸福的事。
鄉村振興要以農村的繁榮興旺為目標,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鄉村是農民聚居的家園,是都市人“記得住鄉愁”的心靈歸處。從江南的小橋流水到東北的雪路柴扉,從陜北的窯洞暖炕到川滇的竹樓木屋,都凝結著我們對鄉村的美好記憶。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我國農村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與此同時,部分地區出現了“空心化”“空巢化”“老齡化”等現象。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要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美麗家園什么樣?生態環境要優,看得見藍天,摸得著綠水,山水林田湖草保存良好;村容村貌要好,街道整潔,基礎設施完備,農民生活起居現代化程度高;鄉村社會要和,自治有傳統,法治有保障,德治有作為,鄉村走向善治;鄉村風尚要美,鄰里和睦,民風淳樸,文化欣欣向榮。總之,鄉村全面振興,既要有傳統農耕文化的風緒余韻,也要有新時代與時俱進的嶄新面貌。
我們就是要建設這樣的鄉村,我們一定能建成這樣的鄉村。面對時代提出的鄉村建設之問,我們給出了有力的回答。藍圖既繪,美好可期。讓我們豪情滿懷邁入鄉村振興新時代,以昂揚的斗志、扎實的實踐,不斷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