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夏天,四川大學大三學生劉玲參加了一個為期5天的支教項目,在桂林市廣南村的支教行程結束當天,她表達了對孩子們的不舍之情。然而,這個支教項目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志愿服務,而是一個付費的商業化支教項目。這種商業化的支教模式引發了人們對于支教活動的持續關注和質疑。
支教的初衷是彌補當地教育資源的缺失、滿足當地學生需求,但商業化的旅游式支教卻將亟需教育資源的農村學校變成了滿足志愿服務需求的表演平臺。在這些項目中,支教老師的行程基本是半天校內授課,半天文化體驗,并且大多數時間都是安排在游玩項目上。這種商業化的支教模式已經偏離了原本的初衷,成為了一種“半玩半教”的付費服務。
這樣的商業化支教項目不僅在社交媒體上頻繁出現,而且還以“開拓眼界的公益之旅”等口號包裝自己,吸引了許多志愿者的參與。然而,這種商業化的支教活動存在著多重問題和質疑。首先,這些項目往往要求志愿者支付一定的費用,甚至需要交納訂金,并且大多數項目都沒有嚴格的資格審核和教學考核流程。其次,商業支教項目對被支教者的教育需求難以滿足,教學內容往往偏重游戲化和文化體驗,而缺乏真正的教學深度和專業性。
此外,商業支教項目還存在著對于教學規律的忽視和破壞。短期的支教活動很難建立起穩定的師生關系,也無法滿足學生在學習上的持續需求。教學質量和效果往往難以保障,甚至可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同時,商業支教項目也存在著對于當地教育資源的浪費和揮霍,將支教活動簡單地轉化為一種消費品,而非真正的教育援助。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于商業支教項目的質疑和批評不斷增加。專家表示,商業支教項目違背了教育規律,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育公平。他們呼吁對于支教活動進行嚴格的監管和規范,確保支教活動真正符合教育需求和教學規律,避免成為教育資源的浪費和揮霍。
因此,商業支教項目作為一種商業行為,雙方各取所需,本身無可厚非。然而,一旦涉及到教學人員進校園、進課堂,則組織方和接收方都應對相關人員資質進行嚴格審核。如果讓不符合教學資質和師德的支教人員進課堂,不僅教學質量不合格,可能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也難以把控,甚至是對正常教學秩序的一種干擾。
商業支教項目的存在讓人們開始反思支教活動的本質和意義。支教活動應該是一種無償的志愿服務,其初衷是為了彌補教育資源的不足,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而不是簡單地成為一種商業化的消費品。只有通過嚴格的監管和規范,確保支教活動真正符合教育需求和教學規律,才能真正實現對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的傾斜,發揮出支教活動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