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大部分地區經歷了氣溫持續下降的寒潮天氣,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據中央氣象臺預測,西北地區北部、華北、東北地區、黃淮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5℃以上。這種異常寒冷的天氣現象持續了近10天,中央氣象臺發布了低溫藍色預警。
根據氣象部門的分析,這次寒潮天氣過程具有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相態復雜、累計降水量大的特點。從12月14日開始,大范圍的寒潮天氣影響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導致氣溫驟降,部分地區的最大降溫幅度甚至突破了歷史記錄。然而,與此同時,今年秋季的平均氣溫卻是歷史同期最高,預測結果也顯示今年冬季大部分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為了解釋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氣象專家指出,評估一個季節或一個月份是否偏暖,不能僅僅通過單次天氣事件來確定,而是需要對比整個時間段的氣溫平均值。例如,今年秋季的11月3日至7日,我國大部分地區遭遇了一次寒潮天氣過程,氣溫急劇下降,與歷史同期相比明顯偏低。然而,如果計算整個秋季的平均氣溫,卻發現是1961年以來最高的,因此被稱為“最暖的秋季”。
全球變暖是一個已被廣泛接受的現象,北極地區的增溫速度更是全球的2至3倍。隨著北極地區的增溫,冷空氣更容易南下,導致了頻繁的寒潮天氣。雖然在厄爾尼諾背景下,我國冬季總體上呈現偏暖的趨勢,但冷空氣活動的頻繁性使得冷暖起伏比較明顯。
盡管氣候變暖是一個長期趨勢,但在短期內,特別是季節之間,仍然會有冷空氣活動的影響。因此,我們在關注氣候變暖的同時,也需要認識到冷空氣活動對天氣的影響仍然存在。
對于持續低溫天氣給人體健康帶來的不利影響,氣象部門提醒公眾繼續做好防風御寒措施。此外,大風藍色預警也已發布,船舶和海域作業人員需要注意航行安全。
總的來說,我國近期的寒潮天氣與長期的氣候變暖趨勢并存。對于氣候的變化,我們需要持續關注和研究,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好準備,并采取適當的措施保護人類和生態環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