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臺灣農產品開始大量進入內地市場,多種產銷會都出現了他們的身影,在品牌的推廣上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
有人說這是一個自媒體的時代,是一個觀點的時代,能夠輸出有影響力的觀點的人和公司,就存在了在“互聯網傳播時代”的資本。
而在過去,的確很多人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
比如所有的互聯網創業者幾乎都聽說過這么一句話“站在臺風口上,豬也會飛”。事實上,雷軍的這句話估計已經成了各種創業計劃展示中,除了“尊敬的嘉賓,您好!”之外被提到次數最多的話了。
但是如果你轉念一想,和這句話類似的觀點早就存在了—“不止要個人努力,更是要抓住關鍵機會”,但是為什么就是火不起來呢?
臺灣農產品的品牌打造重點在于品牌名稱,他們巧妙的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例如:柿子用“柿業發達(事業發達)”來取名,諸如其他還有“南舍難分(難舍難分)”、“一舉奪葵(一舉奪魁)”等。注重文化的深層次挖掘,善于講故事,尤其在融合土著文化和歷史的挖掘上。
一個好名字就能讓消費者在5秒內就能記住,可口可樂剛到中國的時候,翻譯是蝌蚪啃娜,那時候據說銷量十分慘淡,當改名可口可樂后銷售量得到了暴增。
如何才能取個好的品牌名
小米的《參與感》中有這么一段話:“小米誕生的第一個月,創始團隊討論過上百名字,比如紅星、千奇、安通、玄德、靈犀”等,回頭看看這些名字有的很有趣、有的很獵奇,但最終選擇了小米。小米是五谷之一,人們耳熟能詳,平易近人。
農產品的品牌盡量通俗、易懂、好傳播,按基礎的記憶規律去取名。名字的本質是通過文字和符號影響消費者的舉例、空間、時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