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的農業發展經歷了變革,但卻并沒有把人們從最艱苦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但很快,中國的農業將發生變化。前段時間,馬云爸爸表示,中國電子商務將會發生變化,但種種跡象表明,不僅是中國的電子商務將發生變化,中國農業也將發生變化!
現在讓我們談談農業領域將發生什么變化。
1、 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種糧食能賺錢。
“十三五”規劃再次強調要確保糧食基本自給和口糧絕對安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形成更加合理的結構和更加有效的農產品供給,眾所周知,無論中國如何發展,中國都需要保證人民的正常糧食供給,得吃好飯。小麥、水稻、玉米、糧食等可作為主糧的作物,均可放心適度種植。國家對此會有相應安排,我們及時了解并跟蹤種植就好。
2、 從結構調整中尋找調整農業結構的機遇,將是今后五年的重要工作之一。
與農民而言,最重要的是知道種植養殖方向。一般來說,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向。今后五年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農、林、牧、漁業一體化和種植業、養殖業一體化;以棉花、油料、糖、大豆、林果生產為基礎;發展糧飼結合、種養結合的模式,發展農區畜牧業;發展現代草業和草食畜牧業;發展特色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發展和優化特色農產品。
3、 農產品必須標準化。
農業標準化要通過品牌化來實行,同時也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引導農業走品牌發展路線。農產品質量安全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底線,提高農產品供應質量是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方向。這離不開標準化的支持,也需要品牌化的發展。
4、發展綠色有機農業。
今后的農產品種植中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將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采用土壤測試配方和有機生物學等新技術的科學種田方式。此外,如果你想發展一些符合綠色循環農業的項目,也將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
5、加強返鄉職工創新創業引導。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近日召開支持農村創業創新工作視頻會議。會議中提到,要把返鄉人員創業創新作為戰略任務,鼓勵返鄉人員帶頭創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辦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制企業產業,搭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創業創新公共平臺,推進農村創業創新。據介紹,目前,支持返鄉職工創業創新的重點將放在加強產業引導上。引導他們積極對接新一輪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積極對接新型農業產業,積極對接一級綜合開發,農村第二、三產業升級。
6、高科技將在農業領域得到更加一步的應運。
據韓長賦介紹,到“十二五”末,我國已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兩級完整的結構,涵蓋了農林科技系統的科研、教學和推廣。機構數量、人員規模、行業和學科覆蓋率均居世界前列。“十三五”規劃要繼續加強農林科技改革創新,從這個角度看,未來的農業正在玩高科技。
那未來將靠什么靠科技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1.農業氣象站
農業氣象站是為農作物生長環境監測和災害監測預警而設計的農作物氣象探測系統,可用于測量風速、風向、環境溫度、環境濕度、大氣壓力、降雨量等因素。借助農業氣象站,農民可以直接訪問數據,對參數進行超限預警,方便農戶對作物進行科學管理。
2.農業GPS
農業GPS將在現代農業中的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利用GPS技術、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可以監測作物產量、土壤組成和性質的分布,合理播種、施肥、噴藥,即可節約成本,又可提高產量和效益。同時,利用GPS,可以記錄更多的野外數據。例如,當收割機完成收割時,可以形成并打印出產量和水分數據。農民可以很直觀的看出哪些作物產量比其他作物好,哪些作物穩定。
3.農業機器人
農業機器人是新一代的無人自動作業機械,它可以通過不同的程序軟件進行控制,以適應各種作業,能夠感知和適應作物種類或環境的變化,具有檢測和微積分等人工智能。與手工作業相比,機器人作業具有相當大的優勢。首先,機器人可以連續工作,一個機器人可以代替3-5個人同時工作,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機器人是全自動作業,不需要人監督;再者,機器人是精密工作,能夠滿足現代農業優質高產的需要。
4.虛擬現實(VR)技術
虛擬現實(VR)技術是指創造一個虛擬現實系統,使參與者具有體驗感和完善的交互能力。它為人類提供了一種在現實世界中觀察自然、欣賞風景、理解實體的存在感。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用來演示農作物遭受病蟲害侵襲的情況、農作物的虛擬生長情況、農業自然災害的虛擬現實以及農藥殘留在土地上轉移的模擬等。
7、有機農業持續發展
有機農業和化肥化學合成將是一種趨勢,人人都可以使用。近20年來,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農藥使用穩定,其中英國44%,日本32%,越南24%,意大利26%,法國38%。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努力減少農藥的使用,但中國的農藥使用量增加了136.1%。農藥的污染情況不容樂觀。在有機農業中,為了避免破壞生態平衡,保護所有生物的健康。將不再使用傳統化肥、農藥,保持生態穩定!正確使用有機農藥可以解決非點源污染、土壤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和空氣污染等食品安全問題。目前中國農業正處于轉型的十字路口,從傳統農業的集約化種植,到現代工業化農業的“十二連增”“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已進入行動期。綠色防控、有機農業示范基地的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創新融合,都標志著我國農業轉型升級正式拉開序幕。
8、 農業補貼可能不再“無故”發放。
對于像農業這樣的弱勢產業,沒有一個國家不大量投資。在中國尤其如此。國家要改革的是讓那些真正種植糧食的人受益,讓那些種植的更多的人受益。根據國民經濟和農村發展“十三五”規劃,今后農業補貼將按以下方式發放:1.重點支持耕地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規劃》提出,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納入農業扶持和保護性補貼,重點支持耕地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2.規劃提出,優化補貼扶持方向,重點扶持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重點扶持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這將形成調控農產品生產的無形之手。國家將投入更多的補貼來滿足國家需要,將集中精力支持新的商業實體,比如大型的種糧農民和家庭農場。3.補貼方式將成為直接補貼的趨勢。規劃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探索實施農民直接收入補貼。探索國家補貼與農民責任相銜接。
未來農業發展方向:農業可持續綠色發展、多功能與產業融合、優質安全的綠色食品和綠色農產品以高效、現代科技為競爭力。